关于征求《建设体育强州的实施方案》意见建议的函

来源:临夏州体育局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2-11-16 16:06
字号:
收藏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体育强国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明确临夏体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州体育局牵头制定了《建设体育强州的实施方案》,近期拟以州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现征求你单位意见建议,请自行打印后在原稿上提出,并在首页加盖单位公章后,务必于2022年10月12日(星期三)上午12:00前传真反馈至0930—6210625(若无意见也请在首页加盖单位公章后反馈)。

联 系 人:马丽(18793000608)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0月8日

建设体育强州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体育强国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明确临夏体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全面推动体育强州建设,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体育强省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州体育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多措并举推进全州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努力建设体育强州,深入推进体育和教育、文旅、健康等融合发展,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目标要求

到2025年,体育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逐年提升,夯实体育强州建设基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渐完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超过38.5%,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5平方米,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超过92%,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达到3‰以上;竞技体育竞争力有新提升,项目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具活力;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0亿元,占全州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体育文化软实力实现新增强,成为体育强州重要品牌。

到2030年,体育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达到全省中等水平,基本建成体育强州。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超过43%,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超过93%;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达到全省中等水平;体育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全州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亿元;体育文化广泛弘扬,体育文化价值和作用充分彰显。

到2035年,体育成为新阶段幸福美好新临夏建设的标志性事业,建成体育强州。公共体育服务优质高效,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实现均等、便民、智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超过45%,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平方米,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3%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达到5‰;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迈上新台阶,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达到全省中上水平,我州培养、输送的运动员能够参加国际国内大赛,为国家、省争光贡献实现重大突破;全州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20亿元;体育文化持续发扬,体育文化成为展示临夏形象的重要平台。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1.加快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全面实施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四个一”提升工程,即:州上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或滑冰馆、全民健身中心等1场2馆1中心设施完备,每个县市建成体育场、健身广场、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等2场1馆1中心,每个乡镇街道建成不少于开展4个体育运动项目的综合健身场馆。落实城市居住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标准和公共体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建立与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城乡建设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制定州县市体育设施建设布点规划,落实分年度实施计划。坚持州级功能优化、提档升级,县市级达标建设、突出特色,乡镇街道级公平均等、便捷普惠,社区行政村级配套完善、实用适用的原则,规划建设贴近群众方便可达的健身长廊、健身广场、健身步道、骑行道、公共体育场、公共足球场、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等全民健身设施,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严格落实新建居住区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纳入施工图纸审查,验收未达标不得交付使用。到2035年,每个县市建设完成30公里以上健身步道、1个体育公园、1个公共体育场或社会足球场、1个全民健身中心;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成1个全民健身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每个行政村和社区因地制宜建设1个可开展球类运动的多功能运动场地。开展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提升行动,扩大公共体育场馆低免开放覆盖面,已建成且有条件的学校要进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体育设施安全隔离改造,新建学校规划设计的体育设施要符合开放条件,鼓励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实行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强对公共健身器材配建的监管维护,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完好率和使用率,健全场馆运营管理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及运营,提升体育场地设施综合利用率。支持第三方对区域内学校体育设施开放进行统一运营,鼓励私营企业向社会开放自有健身设施。(责任单位:州体育局、州发改委、州教育局、州财政局、州自然资源局、州住建局、州文旅局、州农业农村局、州卫健委、州应急管理局、州乡村振兴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2.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积极参加国家和省上组织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组织举办州县市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运动会等,提升群众赛事活动普及率。按照“一县市一品牌,一协会一特色”原则,创建全民健身赛事三大板块品牌,依托黄河三峡和刘家峡库区,打造黄河龙舟赛、黄河桨板、游泳、皮划艇、滑翔伞、热气球、定向航模、摩托艇、水上自行车、环库区公路自行车、环库马拉松等品牌赛事活动和休闲娱乐项目等水上运动品牌;依托太子山沿麓自然资源和旅游大通道,打造赛马、公路自行车、徒步越野(探险)、滑雪、定向越野、滑草、汽车(摩托车)拉力赛、垂钓、露营等户外运动品牌和自驾游、青少年冬夏令营、青少年研学等活动品牌;依托州内篮球运动基础和浓厚氛围,积极引进或打造高水平篮球赛事,创办以篮球联赛为引领的单项联赛体系,持续提高品牌体育赛事活动的辐射作用和集聚效应。各县市结合当地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开展适应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培育轮滑、滑板、儿童平衡车等新型时尚休闲运动项目发展,加大花儿临夏特色广场舞、东乡族拔棍、保安族夺腰刀等传统特色项目的推广力度,鼓励推进冰雪和水上运动项目普及。充分发挥各级体育总会、协会、俱乐部等社会组织作用,推动体育活动向基层延伸、向末端拓展,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大力推广太极拳、广播体操、工间操等活动,各群团组织保障特殊群体权益,结合实际开展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人群全民健身活动,同时利用各类节日节点组织开展新年登高、农民丰收节等特色主题活动,营造“全民健身、万众参与”的氛围,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州和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责任单位:州体育局、州文旅局、州农业农村局、州乡村振兴局、州民委、州总工会、团州委、州妇联、州残联,各县市人民政府)

3.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完善以体育总会为枢纽,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立健全州县市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等社会体育组织,形成州县市有总会、乡镇街道有机构和健身站点、行政村和社区有组织联络员的健身队伍体系。鼓励支持各行业、机关、企事业单位、城市街道、农村村组发展各类群众性体育社会组织,培育一批融入社会的基层体育俱乐部、运动协会和健身团队。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事项交由其承担,扶持体育社会组织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积极承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项目、社会公益活动,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内生发展动力。将运动项目推广普及作为单项体育协会的主要评价指标,对新型项目的体育社会组织在赛事创(承)办、宣传推介、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组织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责任单位:州体育局、州民政局、州乡村振兴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4.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强化国民体质监测运动处方数据库管理应用,开展健康指导、运动伤病防治、体质健康干预,州县市每年至少组织开展2次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每年人数不少于2000人。持续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培训和继续教育,州级每年培训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名、各县市每年至少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0名,在有条件的乡镇、社区配备专兼职体育管理人员。积极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大力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科学健身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全面推进健身服务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活动,加大全民健身方法和赛事活动的指导,提高全社会参与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水平。鼓励引导各级各类社会体育组织、机构和平台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科学健身服务。(责任单位:州体育局、州民政局、州卫健委、州教育局、州农业农村局、州乡村振兴局、州总工会、团州委、州妇联、州残联,各县市人民政府)

5.推动冰雪运动发展。依托我州自然风光和冰雪资源,改造提升现有滑雪场地,增加滑冰场地,鼓励现有场地通过开扩建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组织开展冰雪旅游节、冰雪嘉年华、冰雪文化节等群众性冰雪活动。建立健全冰雪运动群众体育组织,推动冰雪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裁判员队伍建设。促进冰雪运动在学校的推广,将冰雪运动知识纳入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引导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责任单位:州体育局、州教育局、州文旅局、州自然资源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二)提升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

6.构建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竞技体育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竞技体育队伍组建模式,逐步形成州队县办、州队校办、州队协会办、州队企业办的模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办、广泛参与的新格局。建立优秀运动员公开选拔制度和青少年竞赛体系,完善体育后备人才选拔输送机制,充分调动县市、学校和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州级、县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条件的体校、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可与体育主管部门联建青少年专项训练基地,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星级评定和监督,建立诚信档案,引导其健康规范发展。大力推进“三大球”和冰雪项目发展,积极探索符合我州实际的“三大球”和冰雪项目发展路径,支持各级中小学形成多元化培养模式,建立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俱乐部等社会力量合作建设运动队,积极承办高水平职业比赛。(责任单位:州体育局、州教育局、州人社局、州民政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7.完善青少年训练竞赛体系。实施体教融合行动和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加强体校与中小学校的交流合作,选派体校优秀教练员到中小学校执教,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确保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促进学生至少掌握2项运动技能,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广泛开展青少年冰雪运动,将冰雪运动知识教育纳入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建立完善州级、县市、学校“三位一体”的青少年训练体系,即:巩固州级训练单位青少年训练体系,恢复县市少儿体校青少年训练体系,强化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俱乐部青少年训练体系。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办好四年一度的州级综合运动会,各县市每2年至少举办1次综合性运动会;每年举办州级、县市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各不少于10项次;每年承办举办省级以上青少年体育赛事,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青少年体育品牌赛事活动,促进更多竞技体育人才脱颖而出。(责任单位:州体育局、州教育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8.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按照“上下衔接、夯实基础、发挥优势”的布局原则,适度增设训练项目,调整优化项目结构,在保持现有布局项目数量基础上,扩大县市业余训练规模。发挥我州地理优势和运动员有氧耐力强的素质优势,依托各级学校和社会力量,重点抓好篮球、中长跑运动和冬季滑雪项目。巩固和保持优势项目,挖掘和培育潜优势项目,推动夏季项目和冬季项目均衡发展。进一步抓好田径、射击、武术、柔道、跆拳道、摔跤等项目训练,进一步挖掘自行车、冰壶、滑雪等适合临夏开展的运动项目,扩大我州运动员在全省大赛中的参赛项目面,取得新成绩,实现新突破。(责任单位:州体育局、州教育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9.加强专业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奖励办法和优秀运动员安置办法,加快专业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强教练员队伍梯队建设,优化教练员队伍结构,强化基层教练员业务素质。通过招聘、引进、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建设一支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精英教练员团队。加强对训练干部、管理人员的能力培养,通过理论学习、东西协作交流、专项培训,逐步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竞技体育管理团队。加强裁判员队伍梯队建设,通过扩充数量、提升质量等有效手段,培养更多国家级、一级裁判员。配齐配强中小学体育教师,拓宽体育教师进出渠道,丰富培养培训方法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能力。深入开展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专项治理,切实增强“纯洁体育”的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责任单位:州体育局、州教育局、州财政局、州人社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10.培育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临夏地域特色和自然资源优势,构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冰雪运动、航空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产业带。大力培育健身休闲、场馆运营、体育经纪、体育培训、运动康复等业态,形成赛事策划、运营服务、营销推广全产业链条。鼓励利用商业综合体、老旧工业厂区等,打造综合性健身休闲与消费体验中心。积极打造精品体育赛事,积极争取引进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体育品牌,打造富有特色的体育小镇。加强体育彩票销售和宣传,优化销售渠道,提高管理服务和营销水平。(责任单位:州体育局、州发改委、州教育局、州工信局、州财政局、州文旅局、州卫健委,各县市人民政府)

11.深入推进体育+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与教育、科技、文旅、康养、医疗等业态融合发展,丰富体育消费供给,带动体育消费。鼓励市场主体延伸体育产业链条,促进体育与餐饮、民俗、广告传媒、科技信息、会展、商贸物流等产业体系创新发展,放大融合效应,为打造文旅首位产业增加新动能。培育体育消费市场主体,开展体育产业统计监测,及时调整体育产业布局和政策措施。(责任单位:州体育局、州教育局、州科技局、州商务局、州文旅局、州市场监管局、州统计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12.挖掘体育消费潜力。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品牌赛事,丰富体育赛事和产品供给,加大线上线下体育消费宣传力度,激发大众体育消费需求和健身爱好者消费热情。深化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时尚体育消费、夜间赛事经济,促进健身休闲、竞赛表演等产业发展,拓展体育健身、体育观摩、赛事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鼓励体育、教育、文旅等部门组织开展冬夏令营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为大中小学生开展身体锻炼提供支持,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培育体育消费人口。优化体育市场营商环境,完善体育行业信用体系,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延长开放时间,执行免费或低收费政策,加大对体育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人民群众体育消费权益。(责任单位:州体育局、州发改委、州商务局、州市场监管局、州民政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13.积极发展智慧体育。建立数字体育服务平台,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融合发展,建设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竞技体育服务、体育产业服务、综合业务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体育服务平台。建设体育行业信用信息平台,推行体育行业主体黑白名单制度,规范行业监管。建立全州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州级体育数据库,提升数据分析、运用和决策支持能力。加快公共体育场馆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建设和改造。(责任单位:州体育局、州文旅局、州教育局、州科技局、州卫健委、州大数据服务中心,各县市人民政府)

)推动体育多元化发展

14.传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发挥好体育在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组织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文化展示、体育志愿服务、冠军进校园、体育故事会、训练场馆开放日等活动,让体育走进群众、融入生活,倡导文明参赛、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等体育文明礼仪,传播体育正能量,倡导健康生活理念,普及健身知识和体育文化,营造全民参与体育健身社会氛围,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责任单位:州体育局、州文旅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15.培育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结合我州独特的黄河文化、彩陶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丰富各类赛事活动体育文化内涵,加强民族、民间、民俗体育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保护,挖掘武术、东乡族拔棍、保安族夺腰刀、篮球等特色项目文化,打造一批具有体育人文精神、地域发展特点、地方文化特色的地域体育文化品牌。繁荣体育文艺创作,鼓励开展体育影视、体育音乐、体育摄影、体育美术、体育动漫、体育收藏品展示和评选活动。(责任单位:州体育局、州教育局、州民委、州文旅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16.扩大体育交流合作。依托临夏特色资源优势,积极搭建各类体育交流平台,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黄河流域城市、兰西城市群和省内外其他地区的体育交流合作,打造“一带一路”、沿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线路和赛事活动,展示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体育全方位交流合作,提升临夏体育对外影响力。(责任单位:州体育局、州文旅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要把建设体育强州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全面加强组织领导、有力有序推动任务落实,形成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大体育”格局。各部门要结合职能分工和工作实际,制定落实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具体措施,确保体育强州建设目标如期完成。

(二)加强政策支持。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体育强州建设,落实体育事业“三纳入”工作,大力支持基础性、公益性场地设施建设。在国家土地政策允许范围内,保障重要公益性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设施、项目必要用地,依法依规办理用地手续。

)加强监督检查。深化体育“放管服”改革,完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推进体育行业信用建设。加强体育赛事及体育市场经营活动事前、事中、事后安全监管服务,落实“一赛四案”,即:赛事组织方案、风险防控方案、疫情防控方案、应急处置方案要求,健全赛事熔断机制,强化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切实保障赛事活动安全。

营造良好环境各县市各部门要加大对建设体育强州的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载体广泛宣传国家和省州关于推进体育强州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创新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对建设体育强州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奖励,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推动体育强州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