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里铺镇2022年元旦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三十里铺镇2022年元旦春节期间新冠肺炎
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为切实做好全镇“两节”期间疫情防控工作,根据省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省2022年元旦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州应对疫情工作指挥部办公室《临夏州2022年元旦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始终保持疫情应急指挥体系高效运转,细化实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举措,坚持人、物、环境同防,把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科学精准从严从紧做好疫情防控,使常态化防控有力有序、总体平稳。因春节马上临近,人员流淌较大,返镇人员增多,聚拢性活动频繁,疫情输入和传播风险进一步增大,各村要强化疫情源头防控、强化人员安全有序流动、强化聚集性活动管控、强化多渠道监测预警、强化重点环节疫情防控、强化防控责任落实,最大限度减少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确保群众度过健康平安的节日。
二、做好人员流淌防控措施
(一)关于人员出行
1、严格限制人员前往中、高风险地区。
2、严格限制发热病人、健康码“黄码”等人员出行。发热病人、健康码“黄码”等人员要履行个人防护责任,主动配合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在未排除感染风险前不得出行。
3、严格限制中高风险地区来和人员。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关于中高风险地区人员严格限制出行的要求,各村要对本村在中高风险地市的人员进行全面摸底排查,提前要求其就地过年,限制返临。对拒不执行限制出行要求的返和人员,按有关规定处置、管控。对中高风险区返和人员,一律实行“14+7”管控措施,即,集中隔离14天(隔离期间不少于7次核酸检测),解除集中隔离后继续落实居家健康监测7天(期间不少于2次核酸检测),解除集中隔离和居家健康监测前的核酸检测要做到“双采双检、人物同检”;对中高风险区所在地其他地区返和人员,一律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居家健康监测14天(期间不少于2次核酸检测。不具备居家健康监测条件的,采取集中隔离监测)。
4、在疫情高风险地区的人员,或近14天内有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应就地过年,防止因人员流淌导致疫情传播扩散。
5、在疫情中风险地区的人员,或近14天内有中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春运期间原则上不能返和,如确需返和的须经当地防控指挥部批准,并持有48小时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结果。
6、倡导我镇在低风险地区群众就地过年,非必要不返和。
7、14日内有发热、咳嗽、咽痛、腹泻、味觉嗅觉减退等临床症状之一者,尽量防止非必要出行。
(二)加强重点人群防控
进一步加强入境来(回)我镇人员摸排管控,实行“14+7+7”健康管理,确保第一入境地隔离期满后,属地实施7天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7天健康监测和3次核酸检测,最大限度防范由入境人员引起的疫情输入和传播。
低风险地区的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口岸直接接触进口货物从业人员、隔离场所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确需省际、市际出行的,以及跨省返回我镇的返镇人员,应当持7日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结果。
低风险地区其他人员持健康通行码“绿码”出行。
三、实施健康管理措施
(一)严格执行健康监测
对符合规定出行条件的返镇人员,持有效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到达目的地后不需要隔离。跨省返镇的,要实施14天居家健康监测、每7天一次核酸检测。在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参加聚拢性活动。省际、市际返镇人员,要提前向目的地所在社、单位报备,抵达目的地后,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尽量减少聚拢,遵守防控政策。公众在春运期间出行时应当做好个人防护,按要求开展核酸检测,主动出示核酸检测结果、健康码,并配合有关部门单位开展防疫检查。个人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腹泻、味觉嗅觉减退等症状时,要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及时到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如实报告外出旅居史及人员接触情况,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并尽量防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二)及时核酸检测
对于春节期间返镇的人员,各村要及时准确的上报,并第一时间通知其到卫生院做核酸检测。卫生院严格实施“一米线”、戴口罩、测体温等方式进入医院,防止交叉感染。
四、加大防控宣传力度
(一)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宣传。各村要利用宣传车、喇叭、微信等媒介,循环播放防控公告、应急管控措施及相关防疫知识。在公告栏及居民家门口张贴州、县通告,做好常态化宣传,引导群众树立防控风险防范意识,宣传防控相关政策。坚持非必要不举办,春节期间取消庙会、文艺演出、展销促销等活动,暂停宗教场所聚拢性活动,减少农村集市规模和频次,控制人流量。提倡网上拜年和号码拜年,劝导农民群众不串门、不聚拢、少外出,居民家庭不举办聚餐等聚拢性活动,提倡“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
(二)倡导群众自我健康管理。倡导群众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一米线等良好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实施个人自我健康监测,做好自身防护。
五、强化重点环节疫情防控
(一) 加强公共场所疫情防控。落实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疫情防控工作,强化健康监测、核酸检测和环境消杀,实行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小商店、农家乐等经营性场所,要严格落实逢进必扫场所码、必查健康码、必测体温、询问旅居史等防控措施,发现疫区旅居人员或可疑症状人员要及时管控并上报。
(二) 加强社区网格化排查管理。各村要进一步充实网格员队伍,加强村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压实镇村网格化管理责任,织密兜牢管控网底。要严格实行“双包一访”责任制,由镇领导包村,镇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包户,一周一次访问所包户群众健康状况、出行动态和州外人员往来情况,做好入境人员、中高风险区人员、治愈康复人员、解除隔离人员以及其他高风险岗位返回人员的摸底排查,靠实网格员人盯人责任,加强日常健康监测报告,落实网格化管理措施。相关人员返镇后做好健康监测,非必要不外出、不聚集。
(三)加快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各村要进一步加大疫苗接种力度,倒排时限、责任到人、任务到天、压茬推进。积极引导3-11岁无禁忌人群应接尽接,力争12月底前完成全程接种的目标。加快推进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做到重点人群应接尽接,确保有接种需要的人群及时获得加强免疫服务。疫苗总体接种率和60岁及以上老年人接种率低的村要加快做好组织接种工作,加强政策宣传,讲清加快接种的意义和加强免疫服务的必要性,在坚持知情、同意、自愿的同时,进一步强调接种义务和责任,引导群众特别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提高加强针接种率。
六、强化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一)健全指挥体系。要在原有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的基础上,充实完善由党政领导任组长的流调溯源组、核酸检测组、隔离管控组、社区防控组等专项工作组。各级指挥机制始终处于激活状态,各工作专班保持24小时应急值守,一旦发生疫情立即完成平急转换,提级指挥、下沉作战,混合编组、集中办公,扁平化运行,力争24小时内落实相关应急处置措施,以最快速度控制疫情。
(二)迅速应对处置。
1、接到可疑疫情报告后,精准确定密切接触人员,尽快查找到所有密切接触者(包括一般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措施,确保单人单间隔离。根据疫情研判情况和防控工作需要,对次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群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措施。不适合集中隔离的人员,应当在村社指导下进行居家隔离。
2、出现确诊病例,立即进行科学精准研判,并依据病例的工作、生活、出行轨迹,分层划定管控区域,设定分类管控措施。
3、对新冠肺炎感染者(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般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以及防控各村范围内的所有人员进行重点排查,开展病毒核酸检测,做到“应检尽检”,不漏一人。排查发现有发热呼吸道症状者,及时送定点医院筛查和诊断。
4、对可能的污染场所进行全面消毒和随时消毒。对新冠肺炎感染者(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一般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可能的污染场所做好全面消毒和随时消毒。
5、发现疫情后,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及时上报上级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由上级确定风险等级。确定风险等级后要果断采取限制人员聚集性活动、封锁等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尽最大可能降低感染风险,及时公布防控区域相关信息。
七、强化防控责任落实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政主要负责人直接指挥疫情防控的工作机制,主动谋划新冠炎疫情防控工作,及时协调、解决疫情防控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确保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见效。
(二) 强化督导检查。“两节”期间,镇疫情防控督导组进行全面检查,各村要对发现的问题即知即改,以案为鉴,举一反三,推动各项防控措施落实。
(三) 强化宣传引导。各村要多渠道开展科普宣传,引导群众自觉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出行、不聚集、“一米线”、分餐制、用公筷等良好生活习惯,60岁及以上老年人和严重慢性病患者等人群,应尽量减少去人群聚集场所,提高全社会防控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构筑群防群控坚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