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初级中学建设项目审批公示

来源:和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03-21 16:14
字号:
收藏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议,我局拟对以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作出批复决定。为保证审批意见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反馈我局。

公 示 期:2023年3月21日—2023年3月28日

通讯地址:和政县人民政府政务中心  

电    话:0930-5521203

项目名称:龙泉初级中学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和政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甘肃科奇环境保护有限公司

一、项目概况:龙泉初级中学建设项目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李家坪村(滨河东区),总占地面积69643.14m2,总建筑面积58092.51m2。建设内容包括:地上总建筑面积54801.51m2,主要建筑为教学楼16745.40m2,艺术楼8926.05m2,报告厅2666.60m2,风雨操场2741m2,女生宿舍楼5769.06m2,男生宿舍楼6457.98m2,教师宿舍楼3875.40m2,食堂、开水间4899.48m2,连廊880m2,大门110.54m2,看台1730m2;地下建筑面积3291m2,主要建筑为风雨操场地下车库和设备用房等。本工程总投资为33375.22万元,其中环保投资约118万元,占总投资的0.35%。

二、项目在建设运营过程中做好以下环境保护工作:

(一)加强运营过程环境管理。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到位。

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食堂油烟:本项目食堂为初级中学食堂,灶头数量约为15个,属于大型规模。拟建项目食堂产生的油烟经过油烟净化器处理后排放,处理效率以85%计,处理后的油烟浓度为1.67mg/m3,油烟排放量约115.5kg/a。项目油烟排放浓度满足《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标准限值的要求。  

(2)锅炉废气

本项目拟自建一座燃气锅炉房,设置两台3.5MW燃气锅炉。本项目锅炉以天然气为燃料时,排放的废气主要为锅炉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主要污染物为SO2、NOx、烟尘等。锅炉废气通过1根10m排气筒排放,各污染物浓度均低于《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表2新建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燃料,项目采用天然气作为燃料,污染物排放小,环境容量大,对周边环境大气影响较小。

(3)车辆尾气

拟建项目地下车库停车数量较少,产生的废气量较小,汽车尾气为无组织排放,对周围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较小。

(4)实验室废气

本项目实验室主要为初中生提供的基本化学、生物试验,试验时间短。试验主要为简单的无机反应试验,试验试剂均为市场销售的普通试剂,主要是低浓度的酸碱废气。实验室废气排放为间歇排放,项目设计空气净化处理设施完善,实验室废气浓度小,对项目周边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2、水污染防治措施

室内排水采用污、废水合流制排放系统,污水为设有伸顶通气管的单立管系统,生活污水排至市政内污水管网。一层污水单独排出,二层以上为一个排水系统。教学废水经排水管汇集后排出至室外260m3化粪池,生活污水经排水管汇集后排出至室外80m3化粪池,最终排入市政污水管网;食堂厨房污水经室外埋地下式隔油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实验室废水单独经室外2个5m3中和、沉淀池处理后排入室外260m3化粪池,而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项目区管网建设已纳入城市规划,市政道路将配套建设市政排水管网,项目区排水管网建成前,污水采用拉运方式运至县城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期本项目排水管网建成后污水可排入规划市政道路市政管网。室外采用局部地面径流排水和主干道雨水管网排水相结合,所有雨水经管道收集后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针对不同噪声源,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治措施:  

(1)所有设备均采用低噪声产品,并采用合适的消声、隔声、减振、隔振等措施,以满足环保规范有关噪声的要求。

(2)该项目投入使用后,管理部门应加强设备的日常检修和维护,以保证各设备正常运转,以免由于设备故障造成的噪声污染。

(3)加强对学校内的交通管理和人员活动管理,对进出学校的线路进行规定,设立禁鸣标志,确保交通畅通和安全,严禁轰鸣;禁止人员大声喧哗,控制人员活动噪声。

(4)学校的广播尽量降低音量,并做到规律播放,早上、中午播放时,尽量避免影响周围居民的休息,并控制广播播放时间和时段,不可太长、太乱,尽量使学校广播噪声在居民可接受的范围内。

(5)有针对性的对广播点的位置进行优化设置,尽量避免用高音喇叭,尽量采取多点低噪声、全覆盖的声响装置,既满足学校的正常使用,又能极大限度减少学校范围噪声分贝。

(7)建议在学校的四周布置立体绿化,形成隔音与景观于一体的学校绿化带,以减少周边道路对学校的影响,以及学校活动噪声对周边的影响。

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1)一般固废

项目在教学楼出入口两侧靠近绿化及楼梯出口的附近隐蔽处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站,由专人负责分类集中收集,并及时清运。生活垃圾、食堂废弃垃圾和实验室一般固废经学校设置的垃圾桶和垃圾箱收集后,由学校后勤保洁人员统清理,送至学校生活垃圾暂存处,每天定时由学校后勤部门交于环卫部门及时清运。严禁生活垃圾任意堆放,影响周边环境。

(2)危险废物

本项目产生的危险废物为过期试剂、实验废液和废试剂瓶。

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版)》,过期试剂、实验废液和废试剂瓶类别为HW49其他废物,代码为900-047-49。类比同类项目,过期试剂、实验废液和废试剂瓶总量按0.5kg/d计,过期试剂、实验废液和废试剂瓶产生总量为0.14t/a;废试剂瓶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在危废暂存间暂存后,定期由有资质的单位回收处理。

(二)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扬尘:项目在进行地基开挖、土石方堆放及回填等过程中会产生粉尘,车辆运输过程中会产生道路扬尘,为无组织、不连续排放。扬尘防治措施主要有湿法作业、施工场地道路硬化、建材堆放遮盖、渣土运输限高、遮盖、施工场地设置洗车台,施工车辆出入清洗轮胎、施工场地内较长期闲置空地绿化等措施。运输垃圾、渣土、砂石、土方、泥浆等流体、散装货物的车辆应当采取密闭或者覆盖措施,尽量避免泄露、遗撒、飞扬。

(2)焊接烟气:由于焊接烟尘的排放具有分散、间断排放和排放量小的特点,故焊接烟尘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小,不会对周围大气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3)装修废气:装修废气主要为油漆废气,该废气的排放属于无组织排放。装修阶段的油漆废气排放周期短,因此,选用优质环保涂料,在装修油漆期间,加强室内的通风换气,促进空气流通,可降低对施工人员的影响。装修中使用环保型产品,从而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环境损失。

(4)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尾气:施工期间,不用的设备应及时关闭,以减少机械废气产生;同时加强对车辆的疏导和管理,减少车辆怠速情况发生,以减少车辆尾气排放。采取主要措施包括:设备运行、车辆运输应尽量避开人群活动相对集中的时段;选用的施工设备要经常维护,使之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运输车辆尾气净化装备配套齐全,排放达标;设备施工区与外环境应采取隔离措施。

2、施工期水污染防治措施

项目施工期废水主要为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1)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依托租用附近农户的房屋、旱厕进行处理。

(2)施工废水

在施工场地临时修建沉淀池,施工废水经沉淀池处理后洒水抑尘。

3、施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应当采取以下噪声防治措施,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1)严格遵守《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的有关要求,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夜间10:00至次日6:00禁止施工,加强对一线操作人员的环境意识教育来控制。

(2)合理设计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将高噪声设备尽量布置在远离敏感点的位置,并在施工场地周围设置屏障,阻挡噪声的传播。

(3)靠近敏感点施工时需在施工现场设置临时的屏障设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4)运输车辆要限速行驶并且尽量避免鸣笛,减轻对声环境的影响。

(5)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具和运输车辆,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工艺,加强各类施工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持其良好的工况,以便从根本上降低噪声源强。

(6)合理安排施工期,避免同一施工场、同一时间多台大型高噪声机械同时作业,施工应抓紧进度、赶时间,缩短噪声影响时间,使施工噪声的影响降至最低。

(7)地方道路交通高峰时间停止或减少施工运输车辆通行。

(8)合理安排运输路线,尽量减少夜间运输量;适当限制大型载重车的车速,尤其经过居民区等声敏感区时应限速禁鸣;对运输车辆定期维修、养护。

(9)设备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车辆运输噪声可能对沿线声环境敏感点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施工单位要加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及时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及生活习惯等,合理安排运输时间,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4、施工期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废弃建筑材料、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产生量约为350t。应采取如下措施,确保项目建设过程产生的固体废物得到妥善处置。

(1)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尽量将一些有用的建筑固体废物,如钢筋、木料回收利用,避免浪费。不能回收利用的建筑垃圾必须进行统一收集、堆放,及时清运至相关部门规定地方处理。

(2)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禁止乱丢乱弃,用垃圾桶收集后及时清运,委托环卫部门转运处理。

(3)本着经济、实用、环保的方针,制定环保节约型的施工方案,从源头控制废物产生量。加强施工管理,文明施工,提高原料利用率,节约原料,降低固体废物产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