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政概况

来源:县政府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05-28 03:46
字号:
收藏

和政县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南部,总面积960平方公里,辖9镇4乡,122个行政村,2023年末统计总人口24.6万人,常住人口20.33万人,有汉、回、东乡等9个民族,耕地面积37.56万亩,人均耕地1.53亩。

1、地理概况

和政县东与广河、康乐县接壤,南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合作市隔太子山相邻,西与临夏县毗连,北与临夏市、东乡族自治县交界。东西宽37.5公里,南北长46公里,介于东经103°5′—103°30′、北纬35°7′—35°32′之间。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春迟秋早、冬长夏短”的高原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为6.1℃,年日照时数2053.1小时。全县呈山丘起伏、沟壑纵横、山多川少的地貌特征,全境以太子山为主山脉,形成南北向伸延的山脉4条,西东向伸延的山脉2条。相对的山脉之间夹有河流,形成4个河谷地带和2个沟谷地带。河谷地带包括吊滩、达浪河谷,新庄河谷,新营、买家集、城关、三合河谷,罗家集、马家堡河谷。沟谷地带包括三十里铺沟谷,陈家集、梁家寺沟谷。县内农产品资源主要有小麦、玉米、油菜、中药材等,双低油菜种植形成规模,种植面积16万亩以上,林产品主要有啤特果、大榛子等。矿产资源主要有金、铜、石灰岩、硅灰石等二十余种。

2、历史沿革

和政,古为羌戎之地。秦统一六国后,属陇西郡枹罕县,汉属陇西郡大夏县。东晋明帝太宁三年(325年),前凉张骏政权在县境内设置了金剑县,治金纽城(又名金柳城,今三合镇蒿支沟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金剑城属枹罕镇。太和十六年(492年),属河州大夏县。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吐蕃乘驻守在河陇地区的唐军东撤平乱、防务空虚之机于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攻占河州,懿宗咸通四年(863年)在今和政地区筑香子城(即今旧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王韶率军攻取河州,置宁河寨,属河州管辖。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升宁河寨为宁河县。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宁河为金所占,属临洮路管辖。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年),属西平节度使管辖。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河州为成吉思汗攻占,宁河遂成为蒙古军队屯驻之地,属河州路管辖。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仍设宁河县;洪武八年筑宁河城(今县城),废香子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废宁河县,设守御千户所,属河州卫管辖。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设和政驿,和政之名自此始。清代沿袭未变。

民国18年(1929年)从临夏县析置,设临夏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政县,县治宁河堡(今和政县城关镇),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临夏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49年8月21日,和政解放。

3、县情特点

和政区位优势明显,距省城兰州市100公里,距州府临夏市30公里,是兰州--临夏--拉卜楞--九寨沟回藏风情旅游线上的黄金节点,面向藏区物流的中转站。自然资源富饶,全县平均海拔2200米,年平均降水量596毫米;森林覆盖率为36.56%,植被覆盖率达95%,特色林果啤特果闻名遐迩,是全国绿化委员会命名的“全国绿化模范县”。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松鸣岩、博物馆、法台山、万兽谷4处国家4A级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太子山、省级森林公园南阳山等为代表的“宁河八景”享誉陇上,被誉为“陇上绿色明珠”,是农业部、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古动物化石富集,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收藏各类化石标本4万余件,分属3纲8目250个属种,占据十项世界之最,被誉为“东方瑰宝、高原史书”“古动物化石之乡”。文化底蕴深厚,是河州花儿的发祥地之一,松鸣岩花儿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花儿传承基地”,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近年来,和政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州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抓铁有痕的劲头、从严从实的作风,推动了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和进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2023年,完成生产总值377479万元,比上年增长6.6%,固定资产投资404519万元,比上年增长34.2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23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48.6元,比上年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11.8元,增长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