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和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形成的基础和“十一五”规划的环境
(一)、“十五”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十五”以来,全县上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县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八个突破”战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顽强拼博、务实苦干,基本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1、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由“九五”末的2.12亿元增加到3.699亿元,年均增长11.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亿元,年均增长10.4%;第二产业增加值0.7亿元,年均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1.27亿元,年均增长1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44亿元,年均增长44.3%;财政收入1564万元,年均增长12.1%;乡镇企业总产值5.46亿元,年均增长1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64万元,年均增长14.5%。在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2、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十五”期间,一、二、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九五”末的49.5:17.8:32.7调整到46.5:19.1:34.4。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由73.3:24.8:1.9调整为62.5: 35.7:1.8,逐步实现了种植业以粮为主向以经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向以畜牧业为主的转移,全县双低杂交油菜、中药材的种植面积11.83万亩,牛、羊、猪的存栏数分别达到3.53万头、11.5万只和3.38万口,肉类总产量达到7699吨。
3、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五”期间,特别是县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我县项目建设的进程明显加快,较好地贯彻落实了省委“发展抓项目”的战略决策。“十五”期间共列投资项目121个,总投资82493万元。其中:农业项目20个,投资13393万元;工业财源项目17个,投资24640万元;能源交通项目13个,投资11105万元;水利项目11个,投资4367万元;社会事业项目23个,投资12055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项目11个,投资8157万元;其他项目26个,投资8783万元。投资逾千万元的项目有:松鸣岩基础设施建设、吊滩达浪新庄供水、牙塘河流域土地开发整理、和合公路、吊漫路改造、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一期、二期工程等21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7.97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使我县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准进一步提高。
4、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五”期间,新建改建通县公路3条36.95公里,通乡公路4条34.57公里、通村公路67条370公里,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728.19公里,逐步形成了“动脉+骨架+网络”的公路体系。迎宾路、滨河路等6条县城道路的新建和拓宽改造,使城区内基本形成“三纵五横”的公路网络格局,由此带动城区面积扩大至9.6平方公里。新建农村人饮工程48处,解决了7.2万人1.6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实施了吊滩东干渠、农业综合开发、达浪乡达浪村杜家崖村规范化治理等项目,新建干支渠49公里,田间配套建筑物355座,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9万亩;完成梯田建设1.28万亩,新建集雨节灌水井7933口,灌溉面积15825亩;增加了高炮防暴的人力和物力投入,有效预防了灾害性天气。全县稳产高产田由“九五”末的4万亩增加到6万亩。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一期、二期工程,架设农电线路1489公里,安装配变368台,新建35KV变电所4座,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用电基本实现同网同价,电力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完成退耕还林3.16万亩,荒山造林7.1万亩,栽植行道树25万株,人工种草3.93万亩,修筑河堤11.2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2.7平方公里,工业“三废”排放量连续5年没有超标,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到9910门,每百人移动电话用户增至5户,数字通信集站增加28个,移动电话通信服务区覆盖13个乡镇;宾馆、饭店的接待能力继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建成了前川居民小区、城内街居民小区;实施了县城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建成了再就业市场和蔬菜批零专业市场,设立了县城管局,组建了城管队伍,配备了垃圾清运、洒水车等环卫设施,对重点路段和商业街区进行了“乱停车、乱摆摊、乱设点”专项整治,县城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新营、新庄、买家集、卅里铺、马家堡等重点集镇进行了改造,新建专业市场8个,商业铺面1600间,硬化市场2.4万平方米,完成道路、供排水等配套设施。5年来先后建成松鸣岩基础设施、松鸣岩度假村及宾馆、寺营至寺沟风景区道路改造及铺油等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景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综合服务功能正在不断提升。
5、国企改革全面完成。“十五”期间,是我县工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以“两置换、一保障”和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开始向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为国有经济的民营化奠定了基础。先后通过破产重组、拍卖、产权有偿转让等多种形式对原太子山清真食品厂、酒厂、水泥厂等国有工业企业进行了大胆改制,新组建的甘肃华羚集团和政华龙乳制品有限公司、大禹酒业、太子山水泥厂和新建的甘肃济生公司和政乳业基地正在技改建设之中,部分设施和车间已投入使用。康家坪、闫蔡坪、炉子滩电站的改制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将按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运转。至此,我县的国有企业改制已全面完成,通过改制吸纳社会民间资金1.5亿元,完成技改投资1.2亿元,主要工业产品如白酒产量增加10倍、水泥产量增加30倍。以啤特果、双低杂交油菜、乳制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发展起来。2005年比“九五”末,工业总产值增加2521万元,达到13702万元,年均增长4.2 %;工业增加值净增1833万元,达到4071万元,年均增长12.7%;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12.5 %。
6、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按照教育立县战略方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十五”期间,共投入资金2700万元,完成了95所中小学的校舍改扩建,新建了陈家集初级中学;扩充教师队伍,壮大教育师资力量,充实382名教师到边远山区的乡村小学任教;整顿校风,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考硬上线率每年都有新的突破;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狠抓“普九”攻坚工作,落实“两免一补”政策,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6.73%,初中入学率达到75.96 %,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4.8%。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立了和政县文联,先后编辑出版了《宁河花儿红》、《宁河花儿缀集》、《宁河艺苑》等8本反映和政风土人情、推介和政各类资源、展现和政人民风貌的专辑。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覆盖率分别达到92%、90%。实施了卫Ⅷ世行贷款项目,改善了乡镇医院的医疗条件,建成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派了320名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到更高的层次进修、培训,增加了诊疗器械293台(套),药品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医德医风建设收到良好的成效,全县现有医疗卫生机构141个、床位175张、专业技术人员457名,医疗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展了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了乡村疫情信息网络系统。积极开展地方病防治工作,有50%的乡镇和50%的行政村达到了碘盐示范村标准,基本消除了硒缺乏病和碘缺乏病。体育设施不断完善,文化广场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基本建成,群众体育活动日益活跃。城镇低保应保尽保,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身、财产、医疗保险健康发展。实现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和“无毒县”创建目标。
7、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21元,比“九五”末增加1772元,年均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42元,增加321元,年均增长6.2%。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食物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13平方米增加到17.5平方米。
(二)主要经验和不足
“十五”期间,是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经济增长最快质量最好的五年,也是投资最多、拉动效应最明显的五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充分借鉴。一是要振兴和政,必先振奋和政人民的精神。只有各族群众都有勤奋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才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经济才能繁荣,社会才能进步。二是民族团结、干群关系和谐、社会治安良好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基础,也是解决前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化解矛盾、调和事端的一把金钥匙。三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胆创新是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四是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经济,不抓项目是失职,不会抓项目是不称职的观念,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五是立足本地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是振兴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六是扩大民间投资,广泛招商引资,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基本方向。七是全力抓好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开展成人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虽特色明显,但规模很小;工业发展虽出现转机,但总量很少;旅游服务业虽发展势头强劲,但还末真正形成产业;财政拮据,调度困难,吃饭和建设的矛盾仍然突出。因此,县域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二是项目建设特别是基建项目,投资形式单一,利用外资和激活民间资本的领域不广,个别已动工的项目,由于缺少资金而不能按期建成。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通乡公路铺油、农村电网改造、人畜饮水安全工程等都迫在眉睫,县城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城镇化水平还很低。四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没有外资经济,民营经济发展还很缓慢。五是全民受教育程度低,人口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六是对国家支持西部地区的政策把握不够准,应用不灵活,投资信息网尚未真正形成。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吸取的教训有:一是政府职能转变相对缓慢,将影响投资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二是决策的民主化程度不高,将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干部作风不实,是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四是项目前期工作的精度不够,投资体制不完善,抑制了项目运作思路和举措的创新;五是不立足当地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县域经济的发展就没有特色。
(三)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环境
1、政策环境。国内外环境充满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全球性产业转移向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梯度延伸;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更加重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加之东部部分地区的发展已成饱和之势,必将向西部地区拓宽发展空间,部分产业将向西部地区转移,为我县充分发挥地域性资源优势,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和融入全球性生产体系,带来新的机遇;国家将继续执行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省上将继续实施发展抓项目战略,对民族地区继续给予倾斜。加之我县的古动物化石资源已享誉神州、驰名世界,和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由此而空前提升,为和政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2、经济环境。一是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和政县以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古动物化石为主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自然及人文景观十余处,随着和政区位优势的日益突出,景区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景区必将成为州内外消费者休闲度假的首选去处,旅游业的综合收入会迅速增加。双低杂交油菜、啤特果等农业资源很有特色,是今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产品,也是以后扩大、兴建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原料保障。水能资源、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是将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有力支撑。二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逐渐合理,束缚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被逐渐根除,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今后五年企业发展的形式会更活,企业间纵向依托和横向联合的层次会更高、范围会更广。
3、社会环境。西部大开发和发展抓项目战略决策的深入实施,是我县加快发展的政策保障;省、州的坚强领导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政治保证;历届县委、县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积累的经验,形成的“以经济建设中心,加快发展,强县富民”的共识,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基础;各级党政组织中有大批心系群众,勤奋肯干,想发展、能干事的干部队伍,是我们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具有立志脱贫,谋求发展,奔向小康强烈愿望的全县各族人民,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力量之源。
二、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本世纪前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构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重点,立足本地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特色农业资源利用升值为核心的地方工业、休闲、度假、考古为核心的旅游服务业发展步伐;在重点项目建设、小城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上实现新的突破;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努力构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
(二)发展定位
经过五至十年的努力,要把我县建成特种农业资源的保护、开发基地,特种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基地;建成与敦煌莫高窟相媲美的科研考古基地;建成甘肃中南部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要基本达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优美、资源节约、文明开放的和谐社会目标,跻身于以兰州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力争在更大的空间、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
(三)遵循的原则
1、要坚持“发挥特色、形成规模、手段灵活、提速增效”的基本原则。啤特果、双低油菜、古动物化石是我县特有的资源,这些资源的经济价值、科研价值是我们发展县域经济、特色经济的有力支撑。只有把这些资源保护好,不被别人所占有;开发好,形成规模,不以原料去出售,我们才能达到开发、利用、升值的目标。在经济的发展上,不论是投资拉动、还是消费拉动,不论是国家投资、还是招商引资或是民间集资,方法手段一定要因时、因地、因企制宜,只要发展速度能加快,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能提高,我们就要不折不扣、锲而不舍地去应用。
2、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原则。强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思路,进一步革除一切不利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思想观念,废止一切有碍于发展的地方规定,不断深化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
3、坚持聚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原则。在发展思路、规划、决策、战略的选择制定和实施中,保证重大项目、重大战略、重大政策等方面的投资,注意抓关键性、全面性的问题,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依靠国家支持和艰苦奋斗,实施“赶超战略”,尽最大可能地加快发展速度,努力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4、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有进有退,选择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域为突破口,加大投入、重点培育、优先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以点带面,促进整体经济开发。
5、坚持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原则。加大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城乡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战略调整和优化升级;巩固提高一产,向产业化、特色化、工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升发展二产,向规模化、效益化、高新技术化方向发展;全面壮大三产,向人性化、主体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品牌,拓宽经济增长空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竞争力。
6、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原则。加快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合理开发有限资源,逐步完善资源节约的政策体系,长期坚持和实施节约优先的方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7、坚持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的原则。正确处理发展、改革、稳定之间的关系,在加快发展、深化改革的同时,不断巩固扩大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四)预期目标
1、经济总量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达到6.2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达到4.3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达到2756万元。
2、结构调整目标。到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达到60%,使其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由现在的46.5:19.1:34.4调整到35:21.9:43.1;城镇化水平达到20%,城镇人口达到4.5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达到11540万元。
3、人口与就业目标。“十一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2010年前实现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城镇登记失业率不突破5%,非农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有较大增长。
4、人民生活目标。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789元,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84元,年均增长7.5%。
5、社会发展目标。到2010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初中入学率达到96 %,全面完成“普九”任务;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9%和97%。
6、生态环境目标。到2010年,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4平方公里,治理率达到8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2%,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18%;治理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计划指标以内。
三、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
(一)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1、按照建设旅游型小城镇的总体思路,重视规划、超前规划。把博物馆一、二期工程和未来的三期馆及对面市民广场做为新城建设的核心区,把滨河路两岸的3000亩土地统一规划,做为今后五至十年的重点建设开发区,不断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2006年,要建成四大家统办大楼和聚兴广场,全面完成博物馆二期工程、迎宾路、滨河西路建设任务,动工建设泉城花苑和市民广场。要对县城供热统一管理,对现有热源清理整顿,在2007年前建成县城二期供热工程,全部解决城镇居民和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供热需求,拆除所有小型锅炉。把迎宾路、滨河西路、市民广场、博物馆一、二期工程有机连接,形成县城文化中心的雏形。“十一五”期间,要建成滨河东路,并与滨河西路至少有三座大桥连接,县城供水管网要沿滨河路两岸延伸至广通桥。旧城区的街道重新改造铺油,供排水的管网全面改造,通过城网改造,埋设地下高低压线路,对不符合新版县城总体规划的建筑陆续拆除。对宁河商贸城等重点商贸开发区、综合性市场和重点集镇的基础设施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特别是场地平整及硬化、排水排污、新建商场店铺,规划、设计要超前,严厉制止在商业街区和重点集镇以个人建房或土地使用权私有为由,随心所欲的乱建房行为。建成城市垃圾、城市污水的处理设施。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油路通乡、公路通村、机动车通社的目标,对全县10条通乡公路进行铺油,70条通村公路和111条通社公路进一步拓宽改造,完善桥涵、边沟、护坡等配套设施。同时,成立公路养护站,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的等级。解决好北部六乡镇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新建、修复梁家寺灌区、卜家庄灌区、吊滩灌区和和广灌区的水利设施,恢复有效灌溉面积6000亩,修筑河堤47公里。开发土地3500亩,整理土地9700亩。新建110KV变电所,潘阳水电站等15座小水电站,对达浪、新营、梁家寺三乡23个村的电网进行改造,缓解电力供需矛盾,提升供电保障率,降低电损,到2010年,全县小水电装机总容量达1.35万千瓦,年发电量4000万度。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发展工业的理念,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突出特色、龙头带动、利益连接、集中开发的原则,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大农业机械推广力度,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加快种植业内部结构从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转变。 “十一五”期间,双低杂交油菜的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10万亩左右,把制种当作一种产业来开发,实施种子工程,大幅度增加种植效益和农民收入,制种面积每年增加1000亩,2010年达到5000亩。同时,要高度重视种子的包装、推广和销售。大力发展奶牛养殖和肉牛、肉羊育肥业。把奶牛养殖的重点放在城关、三合、达浪等条件较好的乡镇,在马家堡、罗家集等乡镇建设生猪养殖基地,2006年底全县奶牛存栏达到2000头,年产鲜奶6000吨以上;捆绑使用国家各类扶贫资金,向农民发放暖棚圈舍修建补助,优良品种引进补助、饲草种植补助,引导农民发展肉牛、肉羊育肥业,促使畜牧业向舍饲化、规模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啤特果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具有康身健体、美容护肤的特殊功效,但没有被国家的权威机构所认证,今后要尽快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啤特果营养价值的鉴定申请,通过有权威的营养价值鉴定报告来增强对客商的吸引力,以此招商引资,对88果品厂进行技改。扩大啤特果的生产规模,加大对啤特果树的种植、修剪、采摘、贮藏、保鲜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力度,提高果农的经济效益,为新建或扩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2010年全县的啤特果种植面积达5万亩,2008年挂果面积达2.97 万亩,年产啤特果4.5万吨。要建立果品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保护农民种果的积极性,严防果贱伤农现象的发生。
2、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促进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发展,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和第三产业,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努力解决农业生产资料流转和农业技术服务中涨价、缺位、不足等问题,真正降低农民负担。鼓励、引导农民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新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解决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问题。
3、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顺应城镇化导向,鼓励、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进城、易地输转、梯次就业,变劳务资源存量为劳务经济增量。认真扎实地开展好农民工技能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创办和政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每年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人。完善和规范农村劳动力市场,建立广泛的信息源,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
4、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工程。以稳定解决温饱为目标,用足、用活国家和省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加快扶贫攻坚,治贫致富进程。“十一五”期间,贫困面要下降到20.9%,脱贫人口2.25万人;完成630户贫困群众易地安置,继续实施农村“六个百万”工程,重点解决好自然条件严酷、人居环境差的贫困农户生产生活问题。
(三)地方工业发展
高度重视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升级。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扶持88果品厂进行技改和扩建,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真正把88果品厂做大做强,力争2010年饮料年产量达到20000吨,产值达到8000万元,税收达到800万元。兴办以双低杂交油菜为原料的加工业,开发高级保健食用油的系列产品,要跻身甘肃油品市场,并不断向全国逐步拓展。上马双低油菜种子筛选、烘干、包装生产线,实施产、供、销的一体化经营。以提高竞争力为着力点,扩大生产规模,推进技术升级,对老企业实施嫁接改造。太子山水泥厂2006年建成投产,2007年年产量达到20万吨,实现达产达标。大禹酒业公司2006年实现1000吨白酒生产线的达产达标,和政华龙乳制品有限公司3万吨鲜牛奶加工生产线2006年按计划建成投产,2007年达产达标。进一步整顿矿山秩序,完善探矿、采矿的有关资料,创造矿产采掘业的良好环境,吸引外资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兴办矿产加工企业。
把现有的滨河西路和拟建的滨河东路沿线的部分土地列为非农业建设用地,做为工业小区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积极引导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该区集中,努力建成一批资金技术密集、管理手段先进、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
(四)积极搞活商贸旅游业
1、完善市场体系和流通体系。集中力量培育各类专业市场和综合批发市场,提高规模化、专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推进商贸流通,发展连锁经营、便民超市、网络代理、社区服务等新兴业态,培育大型商贸集团,辐射带动城乡群众参与商贸流通,不断提升商贸业的水平和档次。重点抓好物流集散综合市场、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巩固提高消费品市场,配套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推行现代商业模式,加快便民超市向农村扩展,健全农村商品销售网络。
2、大力发展旅游业。把和政古动物化石作为与敦煌莫高窟相媲美的甘肃第二张旅游名片来培育,充分挖掘其极高的考古、科研、科普、收藏、展览价值。以博物馆建筑群为核心把博物馆后山、龙泉山庄、青少年活动中心、滴珠山公园、清虚观连接起来,开发从蒿支沟到洒拉崖沟文化旅游区,新建、修复部分人文景观,完善道路、排水、供水、环卫、电力等基础设施,归纳、整理各功能分区,形成较为合理的功能布局。在滨河西路和拟建滨河东路之间的广通河流域内,建设滨河公园,开展以戏水为主要内容的游乐项目。
重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开发旅游资源。松鸣岩景区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景点数量,要把松鸣岩的由来和花儿结合起来,与肋巴佛的传奇故事结合起来,增加景区文化内涵。建设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区,全面提升景区的旅游文化品位和综合功能。半截峡、铁沟、大湾滩、三岔沟、南阳山等自然风景区的基础设施分期建设,到2010年基本达到油路通景区,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能够满足游客吃、住、行的要求。
开发以和政古动物化石雕塑、仿制品、工艺品、竹柳编织、盆景为主的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小商品,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收入。“十一五”期间,旅游业的综合收入年均递增15%,2010年达到2.6亿元。游客数量每年增加30万人(次),旅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
(五)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全面落实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制。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及时公布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信息,落实扶优扶强措施,重点培育扶持骨干企业,着力构建民营企业人才平台,解决人才制约。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健全担保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灵活招商引资,促进交流合作,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民营品牌,激励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积极性,让优秀民营企业家更多地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营造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民营经济的强大合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对其在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外资方面优先支持,搞好服务,加快进度,扩大规模,提高比例,放开形式,逐步向生产型、科技型、外向型方向转变,实现民营经济在发展领域上、规模总量上和水平档次上的三大突破,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社会就业的主要途径,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十一五”末,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县总产值的比例达到80%,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
(六)继续实施项目兴县战略,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就我县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言,出口产品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很小,对经济增长还没有较大的影响,消费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已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发展势头较好,但总量很小。因此,必须深入贯彻发展抓项目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发挥投资拉动效应,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是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根据国家目前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十一五”投资的重点。交通方面:要完成锁杨路、二新路、广通桥至吊滩公路、林马路等10条通乡公路的拓宽改造和铺油,和合公路、吊漫路一二期建成投入使用。水电方面:要通过招商引资建设潘阳电站等15座小水电站,建成110KV变电所,完成23个行政村电网改造。水利方面:实施北部饮水安全工程、梁家寺、卜家庄水库南北干渠渠系配套工程、南阳渠流域灌区渠系配套工程、牙塘河大南岔河险段治理工程、牛津河流域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二是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十一五”期间,规划、实施县城集中供热工程、城市电网改造工程、新旧城区的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滨河东路、广通大桥等项目;滨河西路、迎宾路、旧城道路要全面改造升级,城镇供水管网扩建、旧配水管网改造、垃圾处理、排洪、排污等工程要分期实施;建成兴和花苑、泉城花苑和滨河花苑住宅小区;进一步完善邮政、通讯、电信等服务行业,全方位、多层次地改善提升县城综合服务功能。三是抓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实施88果品厂2万吨的饮料生产线项目,论证、申报5万吨的饮料生产线项目,到2010年,啤特果的收购、加工能力达到1.8万吨。开展啤特果新产品研发,重视市场营销与投入、资源价值与鉴定、产品性能与推广,探索资源基地→科研鉴定→招商引资→投资兴业→开发经济的路子。对现有的和政华龙乳制品生产线、甘肃济生和政乳业基地等产业化龙头企业,从资金上、政策上给予更大的扶持,帮助企业与农民建立长期的信用合作关系,走企业向农户放贷养畜,农民向企业售产品还贷的路子。四是抓好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我县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县上提出了建设旅游型小城镇和旅游活县的基本思路,“十一五”期间,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要进一步加快。古动物化石地质公园、化石出土地遗迹保护、博物馆周边景区开发建设、县城东西两山绿化工程、松鸣岩基础设施扩建、柳梅滩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要通过争取国家投资、招商引资、吸纳民间社会资本等多种形式分年度申报和实施。花溪夏宫、买家集至大湾滩景区道路铺油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五是抓好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组织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县职业技术学校综合楼、和政县再就业培训中心、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和政县中医院、农村补碘工程等项目。
“十一五”期间,共规划重点建设项目81项,总投资22.05亿元。其中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22项,投资159976.15万元;3000万元-1000万元的27项,投资46020.85万元;1000万元-500万元的15项,投资9295.51万元;500万元以下的17项,投资5244万元。这些项目的建设,必将带动全县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要确保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就必须群策群力谋划项目。规划中所列的项目,是今后五年我县项目建设的基本框架,部分项目会随着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的变化而不可行或没有资金,也有部分项目由于我们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估计不足或认识不到位而没有纳入规划。因此,只有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各族各界群众共同谋划项目,不断充实新项目,变更旧项目,形成比较完备的项目库,才能使项目建设切实可行,有资可争、有商可招。同时要做到六个必须,即:必须把握导向定项目、必须千方百计争项目、必须锲而不舍跑项目、必须领导分工抓项目、必须干群齐上建项目、必须健全机制管项目。
四、区域性和谐社会建设
(一)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协调发展和加快发展的着力点,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发展路子,突破资源、环境、体制和人才制约,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推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调整优化结构,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质量效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绿色农产品、新能源、节能产业、节水技术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坚持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有机农业,开发绿色品牌,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实现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加强对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的消耗管理,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推广沼气工程,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和垃圾资源化利用。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消费方式。
3、改善优化生态环境。以退耕还林 (草)为重点,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大南岔河、小南岔河、牙塘河、牛津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污染的综合治理力度,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利用的关系,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同时,提高县城、重点集镇及博物馆周边的绿化率,改善人居环境,加大对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力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1、加快科技事业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大力推进科技开发、技术引进,狠抓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不提高科技在经济中的含量和贡献率。实施 “西部人才工程”,认真做好尊重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营造良好的人才氛围。
2、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深入实施教育立县战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民族乡的教育工作。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高中扩大规模的原则,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调整教育布局,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抓好寄宿制、危房改造等基建项目,全面打好“两基”攻坚战,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新建和政县高级中学,剥离和政一中初中部,增加高中招生数,扩大九年义务教育覆盖范围,确保2007年全县基本实现“两基”,201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初中入学率达到96 %以上,高中入学率达到75%,高考硬上线率达到25%。高度重视幼儿教育,“十一五”期间要在每个乡镇新建一所幼儿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县职业技术学校,与省内重点职业学院合作,将县职业技术学校建成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学知识、强技能、增收入的前沿阵地。重视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强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逐步建立学习型社会。
3、创新文化广电事业发展。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增加文化投入,加大对13个乡镇的乡村文化阵地建设,配套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广泛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要挖掘整理和政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注重文化与旅游的嫁接、文化与经济的嫁接,要编辑一本反映和政旅游资源和风土人情的书,做一首展现和政人民风貌的歌,拍一部开发建设奋进新和政的电视纪录片,编制一套和政人民辛劳致富奔小康的花儿歌剧,塑造和政文化建设的新形象。
4、推进卫生事业发展。加强乡镇卫生院及村级卫生所建设,完成4个乡镇卫生院改造和120个村级卫生所建设任务,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服务网络,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理体系。深化农村卫生改革,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完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系。到2010年,传染病 (乙类)发病率下降到万分之45以下,计划免疫接种率、食品卫生合格率、村卫生所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农村供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改厕普及率达到50%以上。到201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儿童甲状腺肿下降到10%以下。
5、拓宽就业空间。坚持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环境,扩大就业渠道。鼓励发展非正规就业和弹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保护就业弱势群体,维护就业公平。按照统筹城乡就业的原则,积极做好城乡一般劳动者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动员一切力量,利用各种形式,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强化失业保险在保证居民基本生活和促进就业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推进各种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城乡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事业。支持残疾人就业和康复事业发展。
7、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社会管理制度,促进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坚决果断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继续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范管理体系建设,加快平安和政创建步伐。加强信访工作,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禁毒斗争,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各类犯罪活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8、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人口的低生育水平,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率,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的各项优惠政策,实施 “少生快富”工程,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强化“三为主”和“三结合”,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努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增强人民体质。
(三)打造诚信文明型社会
1、理想信念教育。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教育,引导全县各族人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2、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倡导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企业和个人资信数据库,建立覆盖全县的诚信服务系统,为企业投资、银行信贷和地方经济 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3、民主法制建设。巩固完善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广泛探入持久地开展以军民共建兰朗文明线、文明乡(镇)、文明单位、星级宗教场所、星级农户、社会帮扶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一步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相互平等、团结友爱、和衷共济、共同繁荣进步。到2010年,20%的乡(镇)达到文明乡 (镇)标准,10%以上的农户达到“十星级”文明农户标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健全村民自治、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增强政务、厂务、村务和校务公开,充分发挥各级工青妇等群众团体职能,推进民主社会建设进程。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创新观念
1、树立全新的决策观。充分调动各族各界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谏言献策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参谋智囊作用,充分听取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意见,充分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领导的决策更科学、更合理、更可行。
2、树立全新的市场观。在完善各种专业市场体系的同时,建立区域小市场与国内大市场以及国际大市场的联结渠道和联结方式,形成大小市场的融合贯通。
3、树立全新的开放观。将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形成开放、开发、发展的大格局。
4、树立全新的经济体系观。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创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发展机制、发展条件和发展政策,构建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新的经济体系。
(二)强化政府职责
1、统筹全面规划与均衡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发展平衡、经济社会发展平衡和城乡发展平衡。
2、统筹企业改革与产权交易。一是以转变企业经营理念为核心,牢固树立市场意识、标准意识、品牌意识和资本运营意识;二是以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为中心,真正把企业推向市场;三是以转变管理体制为根本,改善企业经营,提高企业效益。
3、统筹市场建设与服务体系。构建各类市场之间的联络机制,重点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扶持农民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或行业协会;鼓励城乡各种力量投资农业合作组织和协会的建设,形成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生产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放开粮食收购市场。
4、统筹项目建设与区域发展。坚持 “发展抓项目”不放松,对广大农村,主要通过国家投资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着重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县城及城郊要着力培育骨干企业和支撑经济发展全局的财源项目,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拉动经济快速发展。
5、统筹政府决策与战略管理。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加强对重大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举措的研究、制定与落实,解决经济社会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统筹发展提供制度、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保障。
(三)深化改革
1、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国有企业改革。打破地域界限和所有制界限,在更大的领域盘活国有资产,提高经营效益。重点解决好民营企业规模过小、投资过少、管理原始、人才层次低的问题。
2、农村改革。深化农村改革,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完善农村科技和生产资料服务体系。
3、政府改革。理顺机构职责,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执政效率和执政能力。节约政府运行成木,建立节约型政府。加强行政监督,防止和惩治腐败行为。
4、配套改革。进一步推进以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配套改革。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财政、税收、金融体制改革。通过各项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健全完善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体制,着力营造崇尚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安全文明的社会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干事环境。
(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依法规范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五) 健全机制
1、广泛宣传。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十一五”规划,提高全民参与程度,形成人人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的社会氛围。
2、深入论证。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问题,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和决策评估;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建设项目,实行公示和听证制度,逐步完善政府引导、广泛参与、衔接协调、适时修订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3、严格实施。本规划(草案)经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将是今后五年我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与各专项规划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也是制定其他各类规划、年度计划以及财政政策、专项产业政策等宏观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工作的行动指南。各乡(镇)、各部门应将此作为指导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自觉维护其权威性、指导性和严肃性,并要相应地做好本部门、本辖区的专项规划,要团结、动员全县各族人民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