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来源:和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5-02-15 10:53
字号:
收藏

和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 2011年2月20日在和政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上

                                                        和政县人民政府

各位代表: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缩小差距,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目标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和政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了《和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一、“十一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县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走好突出特色兴产业、多元投资强支撑、整合资源抓经营、打造品牌带三产、扶贫开发促全面、依法治县创平安、四抓四带促创建、转变职能提效率八条发展路子,在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社会各项事业、开放带动八个方面实现新跨越”的总体思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真抓实干,全力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前进,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预期目标,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同“十五”末相比,全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预计生产总值由3.87亿元增加到7.23亿元,年均增长13.32%,人均生产总值由1984元增加到3520元,净增1536元,其中第一产业由1.72亿元增加到2.5亿元,年均增长7.74%,第二产业由0.46亿元增加到1.63亿元,年均增长28.67%,第三产业由1.69亿元增加到3.1亿元,年均增长12.5%,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从48.5:20.5:31调整为34.9:22.4:4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2.44亿元增加到14.48亿元,年均增长42.78%;农业总产值由2.43亿元增加到3.64亿元,年均增长8.42%;乡镇企业总产值由5.46亿元增加到10.99亿元,年均增长15.02%;工业总产值由1.05亿元增加到2.04亿元,年均增长14.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0.72亿元增加到1.49亿元,年均增长15.66%;财政收入由1564万元增加到15137万元,年均增长57.46%。

——重点建设投入加大,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全局的观念,持续加大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2005年以来,共实施百万元以上的项目179项,总投资达51.66亿元,完成投资20.23亿元。建成买大路、和铁路、林马路等县乡道路8条118公里,通畅道路42条160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的目标,行政村通硬化道路达到43%;完成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南部人饮水源点改造、6个小型人饮等工程,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79%,解决了10.7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成大南岔河堤防、清水河改道、广通河三合段综合治理、倒槐沟电站等工程,完成29个村的电网改造;建成聚兴广场、古动物化石博览园、后泉什字拓宽改造、泉城花园、鸿瑞佳苑、天合商贸城一期等项目,完成县城道路硬化铺油11.5公里,埋设给排水管网8公里、污水管网19公里,改造供电线路3.8公里,城区面积不断扩大。

——民生问题得到有效改善,社会保障取得重大进展。坚持推动发展同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机统一,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通过财政“一册明、一折统”累计发放惠民资金1.22亿元;建设廉租住房1482套6.94万平方米,建成了灾民建房1200座7.2万平方米、贫困户建房525座3.15万平方米、残疾人建房280户1.3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旧房5750户25.88万平方米;实施整村推进项目42个,建成农村沼气池8838座;城镇居民新增再就业4048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25人,困难职工再就业39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数达到5252人,城镇职工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到7995人;城市低保对象达到5396人,累计发放低保金及各类物价补贴6688.5万元,农村低保对象达到47720人,累计发放低保金7025.7万元。

——特色产业培育成效明显,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着力培育壮大油菜、畜牧、啤特果、劳务、旅游五大支柱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油菜产值由2005年的4500万元增加到1.68亿元,净增1.23亿元,年均增长23.3 %;畜牧产值由6338万元增加到8890万元,净增2552万元,年均增长7%;啤特果鲜果产值由256万元增加到315.6万元,净增59.6万元,年均增长5 %;劳务收入由6976万元增加到3.31亿元,净增2.61亿元,年均增长37.9%;旅游综合收入由7100万元增加到2.18亿元,净增1.47亿元,年均增长20%。“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42元增加到2230元,年均增长12.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944元增加到7521元,年均增长13.78%,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和谐程度不断提高。全面加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电等社会事业建设,着力提高社会和谐水平。建成和政中学、龙泉小学整体搬迁等项目,实施了国家二期寄宿制学校、中小学校舍安全等工程,新建、改扩建中小学58所,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狠抓基础教育,“两基”通过省上验收,加强高中教育,高考硬上线率比十五末提高18.6个百分点。建成县医院整体搬迁一期工程、10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和20个村卫生室项目,启动了县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改革试点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6%。积极落实“少生快富”和奖励扶助、特别扶助等优先优惠政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连续五年完成省州下达的人口计划及计划生育责任指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以内,农村计划生育率达到95.6%。建成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85个村农家书屋工程、10个乡镇健身场地、36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建成250个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实施了数字电视转换工程,电视节目覆盖率提高到92%。同时,统计、科技、残疾人事业、食品药品监管、史志编纂、气象服务、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管理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十一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这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打牢发展基础、积累发展经验的五年,也是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回顾五年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有这样一些启示和经验值得总结:一是理清思路是加快发展的前提。我们始终把州委、州政府的总体思路同和政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寻找破解县域经济发展瓶颈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提出了符合县情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子。“十二五”期间,需要进一步深化县情认识,深入研究和探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新途径,积极创造发展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抢抓机遇是加快发展的先导。“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等政策的支持,政策支持是不可限量的资源优势。“十二五”期间,需要进一步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吃透政策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甘肃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改革创新是加快发展的动力。在推进城乡建设中,大胆谋划布局,采取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整流域开发的方式,整合资源、多方融资,大手笔、大动作进行项目建设、聚力突破发展,取得了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的成绩。“十二五”期间,需要进一步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式发展。四是项目建设是加快发展的载体。始终坚持“大规划谋求大发展,大发展立足大项目”的工作思路,把项目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龙头和助推器,全力争取和实施项目,取得了突破性成效。“十二五”期间,需要进一步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夯实发展支撑,增强发展后劲。五是改善环境是加快发展的保障。不断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在内完善服务功能、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对外提供优惠条件、敞开大门引资金,全县上下形成全民谋发展、全民为发展的良好环境。“十二五”期间,需要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加大改革开放,加强对外交流,借助外力来实现更快、更大、更好的腾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总体实力不强,发展水平不高,仍然处在夯实基础、加快发展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需要在“十二五”期间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一是全县经济总量小,生产总值占全州的6.99%,人均生产总值均比国家、省、州平均水平低,总体实力不强,发展水平不高。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保障能力低,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急需改善。三是脱贫致富任务艰巨,根据国家新的扶贫标准,我县还有农村贫困人口5.94万人,城镇低收入人口3.6万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支柱产业链条短,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持续增收基础还不牢固,缺乏有力支撑。四是城镇化水平低,城镇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对农村人口的转移、吸纳能力较弱,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五是社会事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城乡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矛盾突出。六是财源性、生产性项目少,税收渠道狭窄,财政增收缓慢,可支配财力有限,资金制约因素十分明显。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期间,是全县经济大发展、结构大调整、城乡大建设、改革大推进、民生大改善的关键时期,政策环境十分宽松,发展机遇千载难逢。

从外部看:一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发展,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细化分解的68条具体支持措施,确定了甘肃省的战略定位和重点发展战略,提出了支持发展的重大项目和发展任务;在州委、州政府的积极争取下,国家将对临夏州给予特殊政策扶持,带来的发展机遇是前所未有的,能办成许多过去想办而办不了的事情。这为我们抢抓政策机遇、谋划争取项目、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二是国办《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和政县古动物化石保护,提升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展示服务水平”,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全省、全州重要的支柱产业,省级财政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扶持旅游业发展,这坚定了我们加快建设生态旅游型城市的信心和决心,也为和政依托古动物化石资源,打造旅游型县域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三是省委、省政府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打造兰白都市圈,在秦王川建设兰州新城区,康临高速的建成,使和政距离兰州市不到90公里、50分钟的路程,完全进入兰州1小时都市圈,这为和政成为兰州后花园创造了必备条件。四是州委、州政府实施“依托藏区大市场、融入兰州都市圈”的发展战略和“强基础、抓教育、兴商贸、育产业、保民生、促和谐”的发展思路,和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境内兰临高速贯通东西、和合公路贯穿南北,服务全州、面向藏区的区位条件非常突出,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区域分工协作的能力将显著提升,我们完全有条件把旅游、商贸等产业做大做强,培育起支撑和政跨越式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

从内部看:一是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奋力开拓的伟大实践中,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逐步形成了符合县情实际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这些战略和思路是今后工作的思想基础,我们将继续坚持和贯彻,并不断创新和完善。二是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支柱产业有效培育,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商贸流通日趋活跃,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提高,为“十二五”的发展积蓄了后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三是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采取“以城建城、以城兴城、以城养城、滚动发展”的措施,加大县城建设力度,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先后建成了统办一、二号楼为主的行政办公区,聚兴广场、古动物化石博览园等为主的休闲文化区,天合商贸城、后泉什字购物广场等为主的商贸购物区,前川新区、泉城花园、兴和花园、龙泉馨苑、华茂源小区等为主的新型商住区,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四是旅游产业培育逐渐成型,在古动物化石的保护开发上,初步形成了以博物馆一号馆和二号馆、古动物化石博览园和桦林地质公园为核心的“两馆两园”基本骨架;在以松鸣岩景区为主的大旅游区开发上,完成了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规,配套建设了道路等旅游基础设施,同时以松鸣岩花儿会为平台,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民歌花儿歌手邀请赛,加强了对外的文化交流与沟通,古动物化石、松鸣岩、花儿已逐渐成为和政的对外名片,发展旅游业的空间和潜力十分巨大。

三、“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州委“依托藏区大市场、融入兰州都市圈”的发展战略和“强基础、抓教育、兴商贸、育产业、保民生、促和谐”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深化改革开放、完善体制机制,努力走出一条提升主导产业、强化基础产业、推进区域开发、实现科学发展的路子,把和政建设成为省内体验乡村民俗风情的首选地,古动物化石科研、展览、体验之城,兰州1小时都市圈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全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1、提升主导产业——旅游业;

2、强化基础产业——油菜、畜牧、啤特果、劳务;

3、推进区域开发——城关三合商贸流通带、大南岔河流域旅游观光带、牙塘河流域循环经济产业带、牛津河流域观光农业带、梁家寺陈家集中药材畜牧产业带。

(二)主要目标

——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7.23亿元增长到14.54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9.13亿元,年均增长15%。。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10年的34.9:22.4:42.7调整为24.1:26.1:49.8,产值分别达到3.51亿元、3.28亿元、7.75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7%、15%、20%,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一五”期末降低20%以上。

—— 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由现在的3.47平方公里增加到6平方公里以上,城镇化水平由现在的25.7%提高到30%左右。

—— 社会事业更快发展。到2015年,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到98.5%、98%,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以下,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9.5%和98.6%,人口自增率保持在7.5‰左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7张、执业医师1.26人以上。

——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达到393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达到1.38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增城镇就业岗位0.8万个以上。

—— 人居环境舒适优美。到2015年,县城主要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年均值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集中供热率分别达到80%、70%和75%。民用燃气普及率、工业废水达标率分别达到50%和45%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率达到35%左右,城镇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5平方米。

(三)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发展。既要立足当前,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阶段性特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又要着眼于长远发展,谋划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项目,不断创新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以生态建设和环境资源保护为前提,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的转变,粗放型、内向型产业向集约型、外向型产业的转变。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战略重点。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人口的协调发展,加快特色产业、重点区域发展,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切身、最实际的民生问题,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自力更生,扩大改革开放。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和敢想、敢干、敢追、敢超的和政“四敢”精神,立足自身,努力加快发展。同时,要加大对内、对外改革开放力度,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四、“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发展瓶颈制约

实现和政跨越式发展,必须把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前提,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着力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1、加快道路网络建设。“十二五”期间,围绕“外界高速公路连通、县内三级路畅通、村内四级通畅路贯通”的交通发展目标,完善“三纵三横”(和康、和合、黄买和东三、兰郎、吊漫)公路网络,实现对外连接紧密、对内四通八达的便捷的网络体系,形成以“高速公路和省道为动脉、县乡公路为骨架、村社公路为网络”的交通运输新格局。一是建设骨干道路,重点建设临洮康乐和政公路和政段、松鸣镇至临夏县营滩、陈家集至买家集、县城至买家集等重点道路工程,建设通乡、通村油路工程,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的建设目标。二是加快建设县城通往各景区以及连接景区之间的公路工程,为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业发展提供保障。三是完善县城和重点乡镇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建设县汽车站和乡镇客运站工程,构筑方便快捷的城乡公共客运体系。四是积极改造提升现有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加快村内道路建设,切实改善农村道路条件。五是加快循环经济园区道路网络建设,促进园区发展步伐。六是加快大南岔河、牛津河流域道路建设,促进区域道路网络的形成,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2、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十二五”期间,要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发展节水灌溉,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重点小流域治理工程。一是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完成10万亩的中低产田改造任务,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二是加大灌区节水改造力度,实施和广、达浪、梁家寺水库、卜家庄水库等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增加灌溉面积。三是加快重点河流防洪治理,实施中小型河流治理工程,加大对小南岔河、牙塘河、牛津河等重点河段和主要支流的治理力度,加强县城和重点集镇的防洪建设,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四是着力保护水生态环境,实施大南岔河流域和牛津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太子山麓水源涵养及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减少水土流失面积。五是继续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和完善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建设南部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确保群众饮水安全,解决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3、推进通讯设施建设。按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要求,把信息化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加快推进政务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和乡镇信息化,力争通过“十二五”建设,使全县信息化水平达到全国信息化平均水平。一是加快互联网交换中心、公共信息网络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实现运营网络的互联互通和网络资源共享,推进信息技术发展。二是加快宽带区域网建设,完善大容量区域电话网,发展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通。三是扩大农村地区,特别是重点公路、重点景区的信息覆盖面,实现网络通信的无缝连接。四是继续推进电话、计算机普及工程,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信息终端建设,提高信息安全和保障能力。

4、加快水电能源建设。一是按照加快开发、梯级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稳步实施水电新农村电气化项目和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加快新营河、大南岔河、小南岔河水电资源开发,建设梯级小水电站。二是加快实施城乡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完善县内110千伏电网,建设330千伏电网工程,提高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同时整合现有小水电资源,培育壮大相关产业。三是加快天然气加气站建设,实施天然气入户工程,为群众提供低廉、清洁的新型能源,促进生活方式转变。四是开发以太阳能为主的新型能源,发展与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相配套的相关产业,促进全县能源结构的优化转变。

(二)发挥比较优势,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着眼于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围绕把和政建设成为“生态民俗旅游首选地、古动物化石世界之城”的战略定位,依托古动物化石、松鸣岩旅游景区、花儿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建设生态旅游景区、古动物化石之城、非物质文化传承之乡、农家休闲乐园,将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产业升级的龙头,资源整合的载体,经济转型的催化剂,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5、建设以松鸣岩为主的生态旅游区。按照“一心、两区、一环线”的建设布局,建设松鸣岩古动物化石国际会议中心,开发大峡运动度假旅游片区、小峡生态及西部民族民俗文化观光休闲旅游片区2个旅游片区,实施大峡别墅区及会所项目、肋巴佛纪念馆、民俗文化博物馆、“中国花儿”文化生态园区、松鸣岩风情古镇等项目,把松鸣岩大旅游区建设成为集观光、运动、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际性旅游区和商务高端服务区。开发太子山沿线自然风景区,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形成以大南岔河东西干线、吊漫路、黄罗路、兰郎路为链条,连接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桦林遗址馆、松鸣岩、铁沟、柳梅滩、三岔沟、南阳山等主要景点景区的一条精品旅游环线。同时,设计制作化石卡通形象,推出以“和政羊”、铲齿象等化石形象为主的卡通产品和纪念品,积极开发环保型竹柳编织用具、工艺品、奇石、盆景等地方特色商品,推出地方小吃,提升景区服务功能,规范景区管理,健全“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市场,抓好旅游软环境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6、建设古动物化石世界之城。采取国家投资、集体投资、个体投资和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的筹资方式,整合化石资源、发挥化石效应,做大做强化石文章,做活做足化石产业,实施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改造提升、化石保护、化石开发、化石服务四大工程,建设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馆藏设施改造、博物馆展示服务提升、古生物国家地质公园、世界之窗等项目,把古动物化石从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进而上升为商品优势,倾力打造古动物化石国际名片,进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促进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使和政成为自贡—和政—西安这一条地球演化、生物进化、人类出现的专题旅游热线上的重要节点,架起一座和政连接世界的桥梁。

7、建设非物质文化传承之乡。把以河州花儿和和政秧歌为主的民俗文化、以肋巴佛革命传奇故事为主的红色文化、以祁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为主的遗迹文化、以和政古动物化石为主的史前文化有机整合、深度开发,积极推进古动物化石、旅游景区与文化的嫁接,塑造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古动物化石和景区景点,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将“文化包装”与“品牌宣传”结合起来,精心策划,深度包装,建设松鸣岩花儿艺术演艺中心和花儿传承基地,整合宣传资源,创新宣传方式,挖掘文化内涵,推出一批有影响、有深度、有力度的文化旅游产品,打造品牌效应,提升和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8、建设农家休闲乐园。充分利用主要景点景区、乡村自然风光、乡土民俗风情、民间文化艺术,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乡村业态,采取政府引导带动、吸纳民间资金、企业资金参与的方式,积极创建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乡村旅游品牌,形成“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的乡村旅游模式,主要在松鸣岩、南阳山、滴珠山、铁沟、大南岔河流域、牛津河流域建设农家休闲茶园、民居以及休闲别墅等,提升服务档次和水平,满足兰州及周边游客日益扩大的短途、小长假、郊游需求,把和政建成省内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地,生态休闲和体验民族风情的乐园,真正成为兰州的后花园。

(三)优化区域布局,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突出整流域开发,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

9、建设城关三合商贸流通带。提升现有市场档次和水平,建设和政县粮油市场、城关蔬菜市场、活畜交易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建材市场等专业市场,天合商贸城二期、农产品市场等综合性市场,发展与地方特色经济相配套的现代大型专业批发市场,适应社会多层次、多方面需要的服务市场,促进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快速发展,形成现代化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专业市场带动企业的运作机制,真正发挥大型市场推销企业产品的互利合作模式,推动市场和企业共同发展。大力发展地方资本市场,发展投资、基金、信托、保险等多种专业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促进金融业务创新和间接融资。

10、建设大南岔河观光旅游产业带。建成投资5.3亿元的大南岔河流域综合开发项目,完成东西干线、县城通往松鸣岩二级公路和东西两山绿化、啤特果林带,建设沿大南岔河两岸的农家休闲乐园、桦林遗址馆、文化产业综合园区等项目,主要实施杨马族西部民俗园,建设演艺广场、少数民族民居、民俗馆、水上乐园、游客中心等,实施大南岔河沿线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把大南岔河流域建设成为连接县城文化核心区与松鸣岩景区的旅游大通道。

11、建设牙塘河流域循环经济产业带。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链在园区拉长、科学发展的理念和循环经济在园区实现”的基本思路,继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完成干支路网、给排水、污水处理、电力通讯设施建设,以园区为依托和平台,积极引进高效节能型和生态环保型项目,扩大园区规模,形成建材产业区、绿色生态养殖区、资源再利用产业区、商贸物流区、休闲旅游观光区、绿色食品加工区六大功能区,实现合理布局、集中生产、集中治污、集约发展,提高能源、水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把循环经济园区培养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增长点,建设成为甘肃民族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12、建设牛津河流域生态观光农业带。在牛津河马家堡段建设以啤特果种植为主,蔬菜栽培、花卉栽培、食用菌栽培为辅,兼顾松鸣岩草鸡、和政羊养殖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在马家堡集镇周边建设蕨菜、乌龙头等为主的野生菜类加工基地以及啤特果、樱桃等绿色果品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在罗家集段重点在三岔沟开发“农家乐”及特色农产品。建设集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牛津河流域生态观光农业带。

13、建设梁家寺陈家集中药材及畜牧养殖产业带。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在项目和资金扶持下,推进梁家寺陈家集中药材及畜牧养殖产业带建设。重点发展肉牛、肉羊、草鸡养殖和加工,推广标准化养殖、农田种草养畜、青贮氨化饲料等新技术,加快从传统养殖模式向先进养殖模式的转变,发展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户,走规模化、专业化的养殖方式,建设畜牧养殖和加工基地。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中药材加工企业,提高中药材生产效益,带动当归、柴胡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推广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以上。

(四)壮大基础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充分发挥农业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不断壮大基础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和渠道。

14、壮大基础产业。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油菜、畜牧、啤特果、劳务等产业,着力提高产业化水平。扩大兰和粮油公司生产经营规模,上马建设5万吨双低菜籽油及蛋白饲料生产线等深加工项目,实现加工增值,带动油菜种植;建设大南岔河和麻藏川2个万亩油菜示范基地,扩大油菜种植面积,保持在16万亩以上,油菜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建设双低油菜繁育基地,抓好油菜制种与推广体系建设,做好优质种籽推广工作,扩大油菜及产品销售以及出口。以产业化经营带动畜牧业发展为突破口,进行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支持发展规模养殖场和规模养殖户,加快县乡村畜牧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实现畜牧产值年均增长12%以上的目标;开发“松鸣岩”草鸡品牌,建成“松鸣岩”草鸡规模养殖场10处,达到每年50万只商品鸡的生产能力;发展“和政羊”产业,建成和政羊规模养殖场15处,养殖规模达到2万只;扩大肉牛、生猪生产,肉牛年出栏达到2万头以上,生猪年出栏达到5万头以上。按照政府主导、龙头带动、项目支撑、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方式,每年建设啤特果种植基地5000亩,啤特果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以上,年均啤特果产量达到5.5万吨以上;以八八果品有限公司为龙头,扩大生产规模,建设年产6万吨果汁饮料生产线项目,建成啤特果冷藏库,加强产品宣传和企业推介;继续坚持按政府保护价格收购果品,进一步强化对低产果园改造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促使啤特果产业持续发展。啤特果种植、加工、销售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林果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以技能培训、劳务输转为工作重点,每年完成劳务输转5.2万人(次)以上,其中有组织输转2.8万人(次)以上,新增加劳务输转基地30个,劳务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加强劳务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就业、引导外出就业、鼓励就地就业,建设县乡村劳务培训中心,实现劳务人员的全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强化就业信息服务,落实鼓励农民工就业的优惠政策,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5、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物流服务型新兴产业。发展以卫生保洁为主的家政服务,以电子政务为主的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以房地产管理为主的社区物业服务,以法律为主的咨询服务,以服务农民为主的农民专业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融资政策,发展商业性或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加快发展再生利用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现代化农业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新型产业结构升级。

16、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种养业良种化、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七大服务体系,推广应用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旱作农业雨水资源高效利用、高产优质高效耕作栽培、农业生物和农业信息等先进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五)夯实三农发展基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抓好“三农”工作,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17、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基本农田、农业灌溉、田间道路、农业生产基地等建设项目,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环境,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推进农业内部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牧结合,使农业内部结构更趋合理。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开展多层次农民科技培训,搞好农科教结合和科普宣传,提高农民素质;采取政府引导、多元化投资的模式,有针对性的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和配套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和规模化经营水平;依托国家项目投资,建设高标准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示范,引进推广适宜的新品种和新技术,依靠科技进步,达到农业增值的目的。

18、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以乡村道路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以工代赈和村社道路、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农田、人畜饮水、公共服务设施、“一池三改”沼气等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实施农村灾民建房、贫困户建房、残疾人建房、农村危旧房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通讯设施、村级活动场所、乡村邮政设施、金融服务网点等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法律观念,提高农民依法维护合法权益、依法行使合法权利意识。创新新农村建设模式,以改善农村面貌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主,在原有基础上建设新农村示范村,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每个乡镇建成一个新农村示范村。

19、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按照实施区域扶贫的大扶贫理念,把扶贫开发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坚持开发式扶贫之路,继续采取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移民扶贫、整流域连片开发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整合各方面的资金,每年集中实施重点乡镇、重点村建设,在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解决贫困群众的困难问题。积极探索以“农家乐”为载体的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扶贫开发方式,转变群众观念,支持、鼓励农民群众利用自身条件,增强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六)进一步繁荣商贸流通,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不断完善市场功能,健全城乡流通网络,进一步搞活商贸经济。

20、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建设、服务产业、物流中心等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以城关三合商贸流通带为中心,带动集镇、辐射农村、城乡协调发展的商贸流通体系,把和政建设成为全州连接藏区的主要通道和商品集散地。继续发展大中型超市、连锁经营、营销代理、配送中心、专营店、便利店等新型产业,引进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连锁龙头企业,形成以专业批发市场和大型购物中心为骨干,超市、专卖店、便民店、仓储式商场相配套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商贸流通格局。适应群众生活改善的新需求,发展各种形式的便民、利民连锁经营服务商店,发展多层次的餐饮服务业,鼓励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

21、加快物流体系建设。抓住康临高速公路建成,以及兰州至合作铁路建设的机遇,按照建设大市场、发展大物流、促进大流通的思路,在城关镇、三合镇建设跨区域的、集信息、配送、仓储、交易、多式联运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发展大型物流企业,建设面向藏区和兰州的物流基地。建设现代化的市场流通体系,支持制造业、农产品、商贸、城市配送等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形成完善、通达、高效的物流网络体系。继续发展与地方特色经济相配套的现代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发展适应社会多层次、多方面需要的服务市场。以省际客运、县际客运、农村客运、旅游客运为重点,建立安全、高效、快捷的客运服务体系,建设多方式联运发展的货运中心,提高综合运输效能,畅通物流渠道。

(七)坚持“两条腿”走路,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坚持把扩大城镇规模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县城、镇村建设规划,加大道路、供热、给排水、电力、通讯、污水处理、绿化、亮化、美化等设施建设及人口转移力度,努力营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促进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22、加快县城建设步伐。实施后泉坡、沈家庄、县城什字、林家沟什字改造以及供水、道路、电网等改造工程,实施滴珠山、金剑山、县城北山、滨河路景观改造建设工程,加大居民区改造力度。完成县城新区建设,实施滨河路二期、滨河路东线工程,建设前川新区、沈家庄新区、三合周刘家新区工程,建设滨河路两侧的行政办公区、商业金融区、文化娱乐区,不断扩大城区建成区面积,努力将县城培育成为产业集聚功能较强的商贸中心和旅游服务基地。

23、推动小城镇建设。优先发展区位条件较好并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三十里铺镇、买家集镇、松鸣镇、马家堡镇、陈家集乡等乡镇。集中财力,每年实施一个重点集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充分发挥小城镇联城带乡、联工促农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带动城乡经济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鼓励探索不同类型经济发展的路子,支持经济基础强的乡镇和村率先发展,扶持经济基础较弱的乡镇和村加快发展。

24、加快人口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人口有序转移,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将县城规划区内的农村人口按一定比例进行农转非,到“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30%左右。

25、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把管理方式从突击型、运动式转变为经常性、制度化,管理模式由粗线条、低层次向人性化、塑造型的高层次过渡,突出抓好环境卫生、违章建筑、市场和交通秩序。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组建城市综合管理行政执法机构、市政工程管理办公室、环卫清洁公司等,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和动态化,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品位。

(八)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提升招商引资层次

牢固树立通过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理念,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招商引资实效。

2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牙塘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依托和平台,不断加大对外经贸合作力度,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短缺资源,努力发展农产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建设循环开放型经济。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建设新型投资机制,扩大招商引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引进和实施油菜、啤特果等农产品加工、肉羊肉牛等畜产品加工、新技术机电产品生产、供热供水等基础设施、服装地毯加工、财源建设等方面的项目。

27、创新投资管理方式。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负责”的原则,改革投资管理方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机遇,将争取国家支持、加大信贷投资、招商引资和吸收社会民间资本与培育资本市场结合起来,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社会事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领域投资。发展各种投资服务中介组织,支持企业扩大融资、社会筹资以及担保融资和贴息贷款筹资等,促进企业向集团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引进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九)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统筹推进社会事业

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大力发展以教育为主的社会事业,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为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28、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建立健全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加快发展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提升发展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重视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残疾人特殊教育。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巩固 “两基”成果,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实现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生巩固率98.5%以上的工作目标。改善基础教学条件,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加快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进度,实施寄宿制小学建设工程和高中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通过集中培训、离职培训、远程教育培训等形式,完成全县中小学教师的全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29、提高人口计生服务水平。以巩固提高国家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工作水平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管理制度,提升计生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县级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全面完成乡镇计生服务站项目、社区计生服务中心和村计生服务室项目。完善“少生快富”和奖励扶助、特别扶助等优惠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抓好流动人口管理,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以内,农村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

30、推进医疗卫生发展。坚持以农村卫生、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为重点,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切实降低群众负担,真正使参合农民得到实惠,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严厉打击医疗器械和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健全乡村疫情信息网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性疫情事件的应急能力,继续抓好儿童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地方病防治工作,提高全县人民的健康水平。完成县医院整体搬迁项目二期工程,加快卫生院二期项目建设,完成村卫生室建设项目,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31、推动文化大发展。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积极鼓励开展社区文化、地方戏曲、全民健身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需求。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规范网吧等娱乐场所经营行为。建设县全民健身中心,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场地、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套设施、村文化活动室建设。

32、加强广播电视工作。加快广播电台、站设备更新步伐,逐步实现信号传输数字化,提高节目信号质量。积极发展农村有线电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由行政村向20户以上的自然村延伸。逐步建成技术先进、设施配套、布局合理、无线有线结合的广播影视网络,实现有线与无线共同传输。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报道县上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全力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

(十)大力推进民生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抢抓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大的政策机遇,全面落实各项民生政策,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3、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力度。实施廉租住房、农村危旧房改造、县城棚户区改造、残疾人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新建廉租住房住宅15万平方米,每年建设3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旧房25000户,每年实施5000户;改造城区沈家庄、张家庄、城中区、城北区等4处棚户区,改造34500平方米;改造残疾人危房500户,每年改造100户,建设残疾人康复中心、服务设施项目。农村道路建设方面,按二级或三级标准建设通乡油路7条151.275公里,按三级或四级标准建设通村油路或水泥路36条188.762公里,按四级公路标准建设自然村通达工程243条485.28公里,按四级公路标准建成农业产业区公路项目3条14.5公里,按三级和四级公路标准建成通农村旅游景点公路项目2条15.2公里,按四级公路标准建设建制村通达工程29条68.75公里。实施城区道路改造、供水改扩建、集中供热、天然气供气管网及配套设施建设及城市防洪地质灾害防治等市政民生工程。

3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扩大城镇、农村社会保险覆盖面。按照“逢征必保、即征即保”的要求,积极推进征地、补偿、保障三同步,对新增被征地农民进行保障。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完善大病医疗救助机制,全面建立统筹城乡、保障基本医疗、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帮扶社会低收入和生活困难群体的公共事务管理体系,切实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入学等困难和问题。认真落实促进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开展再就业援助活动,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十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5、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继续抓好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及旱作农业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加大三化草场治理工程,抓好以啤特果为主的林果基地建设,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荒山荒坡造林工程,继续推行全民绿化、干部职工义务植树,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加快推进县城绿化工程,建设绿色通道,着力推进绿化造林、沿河沿路绿化工作,县城绿化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以上,80%以上村建成县级生态村。同时,积极完善和建设县城及重点集镇的给排水、集中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节能减排工程,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基本完成农村改厕,加强垃圾收集分类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全面推行规模养殖和排泄物无害化处理,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以解决饮用水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入和综合治理力度,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开展水环境治理,到2015年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开展建筑工地、道路运输等扬尘防治管理,加大工业废气、烟尘治理力度,有效控制大气污染,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噪声环境防治,环境空气质量优于二类标准。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加强环境监测监控,提高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36、切实强化节能减排。以建设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抓手,以能源结构清洁化和产业结构低碳化为导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能源、新材料等低碳产业,倡导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促进“两高一低”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建筑,按照“绿色、人本”理念,倡导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绿色生活和消费模式,推广节能型建材和太阳能产品。依靠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三管齐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三种手段,完善约束激励机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坚决淘汰和关闭高能耗的企业,不断降低单位GDP能耗、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持耕地总量平衡,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十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明新和政

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民族宗教工作,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37、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处置突发事件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预防、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努力创建平安和政。加强民族宗教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相适应。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妥善处理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环境污染、劳资纠纷、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及时解决群众的利益诉求问题,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38、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努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发展社区民主,推进社区居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务。坚持企业的民主管理,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组织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积极作用,维护和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推进依法行政,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大国家安全和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全面开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五、“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坚持解放思想,细化完善措施

“十二五”规划是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各乡镇、各部门要将此作为指导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县委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紧紧立足具体实际,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握新形势、研究新情况、制定新措施、解决新问题,细化分解各自在“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落实措施,积极主动做好与全县总体规划纲要的衔接工作,全力实施好“十二五”规划。要抓规范、立规矩,形成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按照解决问题、堵塞漏洞、形成制度、立下规矩的要求,健全完善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进一步提高规划实施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广泛收集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规划实施的反应和意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在实施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全面完成既定的规划目标和任务,努力开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二)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融资体制改革、权益保障制度改革,建立良好的投资创业机制。一是要围绕放开市场准入、扩大民营经济主体、优化服务机制等方面,制订和实施扶持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着力构建服务全民创业的快速通道和政府公共服务、非营利机构公益服务和中介机构商业化服务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努力为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提供一流的政务环境。二是要以公益性服务机构为主要载体,组建一批创业者协会和再就业援助组织,构建创业辅导体系,向创业者提供策划咨询、政务代理、融资支持、员工培训、工商注册等方面的服务,为广大创业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三是大力加强商会、行业协会、科技协会等民间组织建设,创造公平竞争条件,吸引各种投资,形成“政府引导服务、企业主动参与、吸纳民间资本”的良好投资发展局面。

 (三)营造良好环境,推动科学发展

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全民思想道德教育,做好凝心聚力的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把全县上下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和政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上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提高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水平,突出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办事效率、服务能力和工作质量。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政府信用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统一的企业和公民个人信用社会诚信服务平台,加大社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力度,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坚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人文环境建设齐抓共管的方针,实现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四)加强队伍建设,转变工作作风

要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抓班子、带队伍,进一步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各级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主动关心群众疾苦,勇于正视和化解矛盾,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凝聚全县各族人民的力量,全力推动和政跨越式发展。

附:和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宏观调控主要目标

和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宏观调控主要目标

指   标

单位

“十五”平均递增(%)

2005年实际

2010年    预计

“十一五”      平均递增(%)

2015年的主要调控目标

“十二五”平均递增(%)

备注

一、生产总值

亿元

11.63

3.87

7.23

13.32

14.54

15

    第一产业

亿元

10.4

1.72

2.5

7.74

3.51

7

    第二产业

亿元

13.6

0.46

1.63

28.67

3.28

15

    第三产业

亿元

13.1

1.69

3.1

12.5

7.75

20

二、人均生产总值

11.7

1984

3520

12.68

6810

14

三、乡镇企业总产值

亿元

15.7

5.46

10.99

15.02

22.1

15

四、财政收入

万元

12.1

1564

15137

57.46

26880

10

五、工业总产值

亿元

4.2

1.05

2.04

14.21

3.8

14

    工业增加值

亿元

12.7

0.29

0.55

13.66

1.06

14

六、农业总产值

亿元

18.4

2.43

3.64

8.42

5.4

8

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4.5

0.72

1.49

15.66

3

15

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44.3

2.44

14.48

42.78

29.13

15

九、农民人均纯收入

6.2

1242

2230

12.42

3930

12

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1

3944

7521

13.78

13850

13

十一、全县人口

万人

_

19.5

20.54

_

21.35

_

十二、人口自增率

_

6.07

6.65

_

7.5

_

十三、农村计划生育率

%

_

87.5

90

_

95

_

十四、粮食总产量

–1.2

43397

53080

_

54510

1.5

十五、适龄儿童入学率

%

_

96.68

98.2

_

98.5

_

十六、单位GDP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_

–1.59

–1.27

_

-2.5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