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河西走廊经济带发展规划》解读

来源:和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1-12-26 11:46
字号:
收藏

10月22日,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河西走廊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规划范围包括酒泉市、嘉峪关市、张掖市、金昌市、武威市5个市。以下就《规划》编制的总体考虑、时代背景、目标定位、战略任务和落地措施等进行深入解读。

一、《规划》是如何编制形成的,总体上有什么把握,整体框架结构是怎样的?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实施意见》要求,为切实做好“三级四类”规划体系建设,保障“十四五”省级区域规划与其他三类规划同步推进,2019年以来,我委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充分衔接基础上,起草并报请省政府同意了《“十四五”省级区域规划编制清单(动态)》,会同兰州财经大学开展了河西走廊经济带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编制过程中,我委多次赴河西五市调研座谈,以现场会、书面通知等形式,多次征求省直部门、相关市县意见建议共301条,合理化建议都得到了采纳,6月底通过专家评审,反复修改完善,于9月份经省政府第14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0月22日正式印发。

《规划》编制过程中,主要把握“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上接天线,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统揽,准确把握河西走廊经济带在“一带一路”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中的发展定位,多次赴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衔接汇报、征求意见,确保《规划》基本框架、核心内容等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战略布局和政策导向。二是坚持下接地气,紧密对接我省发展实际和发展要求,突出甘肃特色。《规划》立足我省发展阶段、发展基础和自身能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严格遵循全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完善区域发展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的意见》提出的区域发展布局,充分体现鼓舞士气和实事求是相统一。三是坚持对标对表,深入对接先进城市城市群、都市圈建设经验。学习长三角、珠三角、黄河流域、中西部等先进地区区域一体化经验做法,充分借鉴成渝双城经济圈、 长株潭都市圈、西安都市圈等先进都市圈发展思路和举措。四是坚持凝聚共识,积极对接人民期盼,广泛听取和吸纳各方意见建议。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提出意见,通过不同方式听取有关部门和相关市县方面意见建议,真正做到了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

在《规划》结构设置上,全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总论,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河西走廊经济带发展基础,分析研判“十四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河西走廊经济带“十四五”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第二部分为分论,包括第第三章至第十章,分别阐述了空间格局、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综合交通、城镇体系、城乡融合、对外开放、民生保障等方面的重点任务。第三部分为结尾,包括第11章,主要强调组织协调、实施保障、监测评估等规划保障内容。

二、建设河西走廊经济带有哪些重要意义?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北地区交通要道和对外开放前沿阵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使河西走廊重要性更加突出。立足新发展阶段,建设河西走廊经济带,探索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有利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甘肃抓住“一带一路”最大发展机遇,积极对接融入国家战略、提升在全国发展中的地位提供重要支撑;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体现河西地区乃至甘肃的重要价值和功能;有利于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共建西部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共推生态保护治理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和产业错位发展,充分发挥经济廊道区位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推动西北地区实现外向型发展。

三、《规划》编制的时代背景有哪些新特征?“十四五”期间,河西走廊经济带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河西走廊生态地位突出,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既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国交通、能源、电信、物流战略大通道和“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路段。“十四五”时期,河西走廊经济带处在多重机遇的叠加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河西走廊经济带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一带一路”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深入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推进形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国“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确定和实施,为河西走廊经济带的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河西走廊还存在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总体发展水平和质量较低、交通物流网络衔接水平不高、区域内部融合发展不足、开放合作层次亟待提升等矛盾和问题。综合判断,河西走廊经济带发展潜力和困难都比较明显,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四、“十四五”时期,河西走廊经济带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是什么?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河西走廊经济带的发展定位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全省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全国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丝绸之路重要开放廊道。

“十四五”时期,河西走廊经济带发展目标为: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全省的3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达到8%左右,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生态文明水平显著提高。祁连山生态屏障更加稳固,区域生态治理取得新成效,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地级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6%。城镇布局更加优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逐步形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基础设施联通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城际公路路网衔接更加有效,铁路路网连接更加合理,航线更加优化,区域交通网络化水平和运行效率大幅提升。现代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地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65%,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33件。产业绿色化、规模化、集群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生态产业占比持续提高,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改革开放能力显著增强。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担机制不断完善,营商环境达到省内一流水平,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开放水平大幅提升,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文化服务出口能力显著增强,服务外包出口取得新成效。

五、“十四五”时期,建设河西走廊经济带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规划》提出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构建协同联动空间格局。构建以兰新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为发展主轴,酒嘉双城经济圈、金武城市经济圈双向支撑,张掖城市经济圈居中连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带动引领,以县城及重点镇为支点的“一轴、四圈、多点”空间发展格局。

二是共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把生态建设作为河西走廊经济带建设的生命线,将祁连山生态修复和保护治理放在压倒性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坚持以水源涵养、湿地保护、荒漠化防治为重点,协同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和治理、内陆河生态综合治理,共建防风防沙治沙生态带,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打造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三是共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打造河西走廊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设我国重要的新能源综合利用基地、新能源生产和全产业链基地、新能源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基地。依托酒钢集团、金川集团等企业集团,发挥矿产资源和装备制造业既有优势,打造甘肃冶金、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建设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世界级丝绸之路旅游目的地、中国户外体验大本营和西部自驾游黄金线。依托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区和节水戈壁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以绿色有机为导向,做大做强种业、蔬菜、肉羊等产业集群,建成面向全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四是完善现代综合交通物流网络。强化河西走廊经济带东西交通轴线功能,拓展南北向多路通道,构建河西走廊“一轴贯通、多维突进”的综合交通网络。完善以兰新铁路、兰新高铁、兰张三四线、G30连霍高速公路和G312线通道为主轴的西亚欧大陆桥国际通道。有序推进兰州至张掖铁路三四线武威至张掖段、永昌至民乐高速公路、河西走廊第二通道等项目建设,构建河西走廊经济带快速路网。加快建设S06酒嘉绕城高速公路和G312过境公路,打造酒嘉半小时经济圈。构建服务全国、面向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综合物流枢纽。推进酒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敦煌、嘉峪关国际空港物流园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武威国际陆港“一中心两口岸”发展格局。加快布局建设酒泉—嘉峪关、金昌等煤炭、商贸物流、大宗农产品等公路铁路物流枢纽,提升“蒙煤入甘”“疆煤东运”“货物西出”运力,构建服务全国、面向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综合物流枢纽。

五是统筹推进河西走廊城镇带建设。优化形成“一带一核三圈”城镇空间格局。将酒泉—嘉峪关建设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将金昌、武威、张掖、敦煌建设成为市域中心城市,将玉门、高台、永昌、古浪、阿克塞等县城所在地建设成为县域中心城市。发挥张掖东西联动作用,支持酒嘉、金武、大敦煌旅游经济圈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支持玉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积极推动金塔与肃州和嘉峪关城区联动融合发展,打造瓜州区域产业集聚中心。因地制宜推动小城镇发展,统筹推进河西走廊城镇带高质量发展。

六是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水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七是共同打造丝绸之路开放廊道。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主动参与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共同办好“一会一节”,积极承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抢抓西部大旅游环线建设契机,打造以河西走廊为核心,串联辐射哈密、德令哈、额济纳旗等地的黄金旅游大环线。从文化、生态、枢纽、技术、信息等方面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开放大局,打造丝绸之路重要开放廊道。

八是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扩大民生保障范围,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推动公共卫生和医疗养老合作。加快教育文体资源合作共享,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促进河西走廊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

六、“十四五”时期,如何确保《规划》落地实施取得实效?

河西走廊经济带的培育和发展,必须健全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充分调动相关地区和部门积极性,广泛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一是加强组织协调。由酒泉市牵头建立河西走廊经济带市际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审议经济带建设中的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要工作安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事项。相关地区在本规划印发后3个月内制定印发实施方案,落实各项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强化实施保障。积极争取国家对河西走廊经济带建设的政策支持,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充分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形成政府资金和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的多元投融资体系。

三是加强监测评估。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利用网络数据监测等信息化手段,加强规划实施跟踪监测和运行监管,积极协调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完善政策措施。完善规划实施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工作进展情况。加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跟踪监测和评价,确保在河西走廊经济带建设中促进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